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相关链接

字体:16+-

浅谈中老年人婚姻家庭的“审美感”与“幸福感”

审美感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反映,是人们都能体验到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反映中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这是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对美的判断,不仅因人而异,而且还因年龄而异。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审美感,年轻人是“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确定婚姻关系的较多,从审美视觉上“帅哥靓妹”、“俊男美女”的确养眼,他们的结合也多注重外表,出双入对地走出去,很容易在他人的“回头率”和“注目礼”中得到满足,并由此获得被人关注的幸福感。

当婚姻生活进入到中老年时期,是婚姻变数更大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大了,家务事少了,有稳定收入的家庭,一般婚姻关系也较稳固。几十年间的朝夕相处,相濡以沫,夫妻感情在岁月中熬成了亲情,这种亲情弥足珍贵。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中有这样的情节,有婚外恋的丈夫对妻子说:“握情人的手是和握你的手感觉不一样的,握你的手虽然一点感觉也没有,就像左手握右手,但是自己的手伤了,是会感觉到疼痛的。”这种痛感就是亲情。有亲情维系的婚姻,“习惯”是夫妻间相同的“审美感”,就像听惯了对方的“鼾声”,没有“鼾声”的伴奏睡不着觉的道理一样。这样的夫妻情义,只要身体好,大多数都会白头偕老。这个时期婚姻的幸福感来源于“四个一”,即一笔存款,一个老窝,一群老友,一个老伴,四者缺一不可。老伴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中老年人丧偶或离异,就没有伴了。缺伴,就该找伴。找好伴,是再婚家庭生活质量的保证。但是找伴再婚,往往附加很多条件,条件达不到,很难成婚。

审美情趣对中老年再婚家庭生活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现在的中老年人依然是重视家庭观念的。湖北电视台办了一档为中老年人牵线搭桥的婚介节目《桃花朵朵开》,有数朵桃花,数期节目都上了,她们的桃花却依然没有为任何人开放。实际上不是她们高傲,而是符合她们心中条件的男嘉宾始终没有出现。她们的条件就是以她们的审美标准看,男嘉宾都太俗气,够不上她们的标准。确实,对于女编辑、女作家、瑜伽教练们来说,上场的男嘉宾,没有一个谈文学欣赏、艺术修养的。不投其所好,怎么打动芳心,让人家跟你牵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的生活情趣是吸引双方走到一起的媒介。但是,仅凭兴趣爱好相投走到一起的两个人,还是很难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其主要障碍就是不管是丧偶再婚,还是离异再婚的,潜意识里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比较法,跟自己以前的他(她)作比较,只要有了比,就会越比越差,没有比好的。

由于传统习俗,养成了中国人多数“爱面子”,碍于情面,双方也会勉强凑对在一起生活,但能生活多久,很难预期。另一种是“需要”和“被需要”的生活伴侣。当下,有收入较高,住房条件较好的退休干部、职员、教授这样的老人再婚,从知识层面、社会地位来说,找到知书达理的,有共同审美情趣的当然好,问题是哪有那么合适的呢?而个人生活又需人照料,于是就找个保姆做伴侣,在一起“搭伙过日子”,这种形式,双方各取所需,维系生活关系的是“薪酬关系”,你开薪水,我付出劳动,包括情感。但这种有偿付出的情感,不属于“审美”范围的“两情相悦”,而是一种合同关系,很容易解体。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公认的“审美感”,即在审美情趣、审美知觉、审美判断上越趋向一致,生活就越和谐。和谐是快乐的源泉,好心情滋养好身体,而家庭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身体健康。所以,用美的眼光欣赏你的爱人吧,做到这一点,你将一定会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资料来源:浅谈中老年人婚姻家庭的“审美感”与“幸福感”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43d6eb01017y9s.html.)

[1] 陈晓露等.老年人休闲与审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

[2] 赵惠霞.论审美心理的内在结构及变化规律,人文杂志,2000,第1期,109.

[3] 陈晓露等.老年人休闲与审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4.

[4] 曾耀农.试论审美心理的产生和形式[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82页.

[5] 陈晓露等.老年人休闲与审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7.

[6]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0.

[7] 激发老年人的审美情趣http://www.pinpaifushi.com/fushinews-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