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学一学

字体:16+-

老年人的生死观

(一)老年人的生死观是怎么形成的

一个人的生死观不仅与其世界观或价值观紧密相连,而且与个性和毕生经历,以及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条件、家庭关系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不少老人在晚年人老心不老,年高志不衰,他们有一种“莫道夕阳晚,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继续寻找新的人生意义。阿洛芬斯·代金说:“对人生不抱任何期待的人,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真正人的生活。作为真正人的生活是指度过有意义的人生。”一个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没有遗憾与内疚。

学习既可以延缓衰老,又可以使人生活有意义。国外有一位72岁的老人,还在忙于获取心理学博士学位,他说:“在今后的50年里,我有我能做的更多项目,我没有时间死。”还有一位80岁的老人,仍在很起劲地学习绘画。她上学校一趟要花两个多钟头,真是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死的问题。有一位老人说:“我快90岁了,从头到脚都有病,但是眼睛还看得清,因而我就读书,幸亏我能读书,这使我生活得有意义。”

国内有一位老人,他在不到60岁时患了癌症,刚得知病情后,他就想:“我决不能坐以待毙,我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我不想死,我一定要战胜它!”于是他以坚强的毅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与扩散的肺癌搏斗了15年,创造出与癌症抗争的奇迹。有一次朋友向他开玩笑说:“什么时候送你?”他幽默地回答:“我还要重新排队。”

(二)老年人如何看待死亡的必然性

对于“人为什么会死亡”的问题,科学家的解答是:我们的细胞的生命跨距已达极限,人类在遗传上注定要死亡。哲学家告诉我们:没有生就没有死;生殖必然妨碍永生。地球既不能维持再生,又不能维持永生。就像一个热闹的场所,挤满了人,这就需要前客让后客。死亡是每个人回避不了的人生终点。

辩证唯物主义者把生老病死看成是自然规律,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想到死,看到**盛开,就想到明天我还能再看到它吗?当他收拾夏天的衣服时,又想到明年我还会穿它吗?这样他的生活就笼罩着一层阴影,在阴影下生活是非常痛苦的。只有正确对待死亡,顺其自然,视死如归,老年人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我们有一天肯定会死”这一唯物主义的认识,会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

(三)老年人如何克服“暴死”的愿望

暴死愿望是指个人生活不能自理或卧床不起时,希望快点结束生命的一种愿望。为什么呢?

日本心理学家井上胜也对老年人“希望暴死”的心理背景作过调查分析。他对到暴死寺参拜的91位老人的参拜动机作了调查,问“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参拜?”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不希望自己卧床不起,给别人添麻烦”的达93%。它表现出老年人对护理自己的人的体谅和内疚心情,也可能有自负感,或是对社会上把卧床不起的人当作负担的现象表示不满,这些复杂的情绪构成希望暴死的动机。井上胜也进一步提问:“假如你卧床不起,照顾你的人不认为是负担,希望你延年益寿,你还希望暴死吗?”有82%的老人回答:“要是这样的话,太令人高兴了,不过我还是希望死得干脆些。”井上胜也发现,这些老人的暴死愿望并不是真实的,实质上是希望更好地生活。

国内有人对185名老人进行过调查,有41%的老年人主张暴死,有22.16%的人持中立态度,争取好转的有36%。这个比例与日本的调查存有差异。这可能由于调查对象不同,日本调查的是到暴死寺参拜的老人,而中国的传统道德是,子女由父母教养,父母年老由子女侍奉,主张养老敬老;也可能是我国老龄化的程度还不如日本那样严重,社会上一般还未把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作为负担等因素所致。

总之,暴死愿望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原因,但是一个人究竟如何死去,不能由自己选择,还是听其自然,尽可能不要因死亡的威胁而忧虑。

(四)老年人如何摆脱“回归”的愿望

老年人的“回归愿望”是对青春的赞美,不仅希望延缓衰老,而且希望返老还童。井上胜也调查了105名老年人,希望回到青年时期的竟达80%;心理学家纽格登也发现一些年事不高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都对返老还童有十分强烈的愿望。我们还碰到过一位老人过百岁生日时,命他的晚辈叫他“小小”(比小更小的意思),这也是反映了返老还童的愿望。国内有人曾对185名老年人作过调查,愿意回归的老人有32.43%,他们羡慕那些善于保养使自己青春常驻的人;只有7.57%的人认为,人老还受人尊重哩,只要生活充实、愉快,每个今天过得好就行。大多数人(60%)认为老也好、年轻也好,只要生活有意义就行,还是顺其自然。

当然,回归愿望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已逝的时光不会再来,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使心理上不安。这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修正自己的愿望,要么对现实进行歪曲的认知。只有承认现实,修正自己的愿望达到认识上的协调,才能心理平衡。老年人要从种种沉重的心情中解脱出来,过好每个今天,或忙忙碌碌,或舒舒坦坦。

(五)老年人如何从恐惧死亡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井上胜也等人研究了老年人的生死观后,提出一个平凡的结论——“为今天而生”,认为这就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准则。因为暴死愿望不真实,回归愿望也不现实,老年人最好对过去与未来不要存在任何幻想。这样既没有对未来的不安,也没有因过去而造成重负。如果你对过去懊恼、对未来担忧,就不可能过得轻松愉快,因为过去的懊恼和未来的担忧,都会成为今天的负担。

有些老年人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牢牢把握住今天。正如孔子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有些老年人就是这样每天都过得很称心,很舒适,感到很幸福。一个人如果充实地生活过了,并注意到整个社会的前进,自己又不愧于社会所给予的一切,他对死亡就无所畏惧,才能愉快地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