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主要人格障碍
翟书涛教授指出:约7%的老年人患有人格障碍,其中以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较多见。由此看来,人格障碍也是社区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它们虽然还不属于心理疾患,但是严重的却可以导致生活上的困难,或者给别人造成困扰。比如,过分的敌意、过分的依赖、过分的纠葛、过分的拘泥细节,等等,是人格特质的变化和人际沟通中出现问题的表现。人际障碍就是人格的异常,表现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1.偏执
绝大多数思想偏执、观念固执、重复的老年人通常表现为:①思想狭窄,看问题片面。往往对自己已有的观念估计过高,把自己掌握的有限知识、技能认为是“无价至宝”,必须要求别人接受。②在生活中绝大多数被评价为“老顽固”。他们最初往往给人以假象,误认为他们坚毅顽强。其实,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行为,在客观上往往是不正确、不合理的“我行我素”。
偏执的老年人习惯了的思想方法,会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一个“惰性兴奋中心”。当某种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头脑里后,就会形成固定“模式”、“定型”,使得他们习惯于不用花费更多的脑力,养成一种习惯、定势,于是习惯于老框框、老章法,图省事,省脑筋。
偏执的老年人通常都会表现出过分敏感、无端猜疑、妒忌心重、高估自己,对人要求过多、不信任别人、表情冷漠严峻、缺乏幽默。
应该帮助偏执的老年人,因势利导地使他们转变成性格坚毅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有限的余生找到一个感兴趣的、长久的为之奋斗、忙碌的生活目标。帮助他们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克服虚荣心理,培养高尚情趣;加强自我调控,善于克制自己;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接受新事物。
2.冷漠
有些老年人情感冷漠,主要的表现是:①从面部表情和身心状态上看,缺乏生活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心灵空虚,自我封闭。这类老年人很多是因为心理上曾经遭受过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可以说,冷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②心理上不适应。这是另外一种形态的情感冷漠,这类老年人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没有任何特殊原因但却失去对于生活的热情,失去对社会和亲人的关心,不闻不问,超然世外,持续地过着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他们逃避现实,离群索居。这类老年人一般智力和品德相当健全、成熟,他们并非整日里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只是心里空虚,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一些病理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认为:“读书学习法”可以使这类老年人“死灰复燃”,重新激起生命活力,重新振作起来;有助于克服心灰意懒、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等消极精神状态,使他们充实、有勇气、希望和力量,让老年人生活有奔头、有梦想,“大千世界,有梦想就有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老年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采取逃避方式,有的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淡漠”、“无情”似乎是对挫折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并无愤怒的情绪。事实并非如此,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是淡漠在一定程度上的“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3.焦虑
老年人的焦虑主要有下述两种表现:①在心理上,经常疑惑不解,惶惶不安,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引起他们猜测不宁,更有甚者担心大祸临头、灾难将至。老年人焦虑时会感到惧怕,而惧怕时也会感到焦虑,焦虑和惧怕相互伴随着。这些老年人不能像正常的人那样自如地适应生活环境,遭遇紧张的心理压力时,会紧张、忙乱、丧失应付事变的能力。②在生理上,轻者长吁短叹,重者会感到呼吸困难、过度换气、胸闷、心悸、眩晕、头昏、口角发麻、四肢异常。这些生理变化正是由于情绪过度紧张,使得大脑,特别是呼吸中枢过度敏感,以及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感受性增高。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能妥善处理日常紧张事务的老年人,比起经常身处紧张状态而又觉得精神压力很大的老年人,其衰老速度要慢,寿命要长。因此老年心理学告诫老人们:在日常生活里,排除紧张状态至关重要!
如何帮助老年人消除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焦虑呢:①对期待性焦虑(预期焦虑)应漠然视之,不要总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不要过分地担心那些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结局,应抱“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尽力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或正面直观,或迂回躲避。②对真实性焦虑,例如,因寒冷、疲劳、麻木、便秘,等等所引起的焦虑,不要有过敏性或疑虑性的情绪扩延,要面对现实,针对性地解决处理。
家庭、社区、社会联起手来,对老人的日常起居生活给予照顾,对老人的心理困扰进行疏导,帮助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当务之急。
4.厌烦
厌烦是心理疲劳的一种情绪表现,因而,可以把厌烦称为“精神疲倦”。引起老年人厌烦感的原因有二:
(1)外在原因。主要指由于重复性的、单调性的、乏味性的生活内容所引起的精神不佳状态。如果老年人生活单调乏味,天天重复着老一套模式,缺乏变化、缺乏兴趣,往往会引起厌烦感。正如美味佳肴、游览胜地、奇妙书刊等,曾经使老年人感到新鲜、有趣的人和物,能激发兴奋的外界刺激物,如果它们一再重复,也会引起心烦、不快的厌倦情绪。
解决老年人因外在的、客观的原因所引起的厌烦感,比较简易可行的方法就是改变外在客观的因素,转变环境。改换起居生活的内容,厌烦感便会自动消除。
(2)内在原因。有些老年人对生活缺乏活力,充满无力感。产生无力感的原因有可能和身体的某些器官发生病变有关。但对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来说,主要是因为:①由内发的情绪所引起;②有时可能因为对周围环境所产生过敏性反应所致。比如,季节变化,照明强弱、通风设备或因气温、湿度等原因引起心理上的疲劳感觉。如果老年人所处的周围环境阴暗潮湿、闷不通风、噪声不绝……定会使他们心烦意乱、情绪烦躁、沉闷厌烦。甚至在秋雨连绵的黄昏时间,老伴在耳边唠叨不止,都会使老年人陷入厌烦深渊而不能自拔。
以上众多厌烦表现几乎皆属正常厌烦。如若从心理健康角度看,有些老年人的厌烦是由精神贫乏、内心空虚而引起。产生此种厌烦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大脑缺乏外界刺激而经常处于“休息”状态。这类老年人应让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用多种多样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事情来填补、充实内心感受。有位宗教先哲说得好“人们不仅要填饱肚子,还要填饱脑袋”。此类厌烦感和缺少期望有关,老年人应时时刻刻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追求,让大脑皮层上不断地产生一个个兴奋中心,使大脑处于激发状态,处于精神振奋状态,避免厌烦感,摆脱痴呆。临床观察证实:病情严重的老人,通常不会觉得厌烦,因为他们总是在期望病情好转,早日痊愈;相反,病快治愈的老人,却常常感到厌烦。
5.倒退
倒退是指老年人病态性的“返童现象”。这种“返老还童”不是正常的童心未泯,不是精神状态仍旧保持天真无邪的童心,而是心理水平倒退到了儿童时代。
“返老现象”就是心理上的倒退现象,它是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心理防御机制。一般情况大都是在焦虑、紧张或不满的情境下,行为活动部分地,或象征性地倒退到低一级的幼稚反应模式,目的就是逃避解决所面临的实际棘手问题,或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重视、同情与关怀。
老年心理研究专家指出,人过65岁以后,大约有70%的老年人,由于精神衰老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格变异。主要表现是:①有些老年人说话幼稚、嗲声嗲气,举止轻率、搔首弄姿,缺乏自制、任性胡来,争吃争喝、以我为主,喜怒无常、无理取闹……;②有些老年人遇事反应迟钝、好刨根问底,稍不称心就发脾气。
有的专家把以上这种现象称之为“第二次儿童期”,即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老小孩儿”。“老换小,老的成了小的”,这种情况女性多于男性。
“返童现象”是老年人对挫折、对老年生活不适应的一种消极表现,是一种心理上的适应障碍。有些老年人由于种种个人欲求受到阻抑,心理上感到紧张不安,他们会退回、复归到一种比较不成熟的心理水平,用来保存个人安全感。他们如果不能设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和疑虑,便有可能采用青少年或儿童的策略、手段或惯用伎俩,例如哭闹、喊叫、撒娇、抗议、出走……去应付面临的问题。
老年人的“返童现象”一般不是故意装出来的(当然,也不能排除确有一些老年人被迫地或自觉地“装疯卖傻”),绝大部分是心理活动水平退化,无意识地退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因此不要责怪、嫌弃那些出现“返童现象”的老年人,应该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灵上的困扰、挫折,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清醒地回到现实中来。对待某些老年人的“返童现象”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马虎对待。“返童现象”既不可耻,也不可怕,经过治疗后,完全可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