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一)如何调整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老年人在与各类对象进行交往时,要克服自身的交往障碍。自负、孤僻、多疑、自卑、嫉妒、干涉、敌视等性格特征;自私自利、暴怒无常、虚伪浮夸、心胸狭隘、粗暴固执等品质都是人际交往的障碍,有交往障碍的老人应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加以纠正。
进入老年以后,人的生理状况逐渐变得糟糕起来,体内的各种器官陆续出现问题,同时,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素养,以便更好地与人和睦相处。
1.心理层面上的调整
(1)老年人应从心理上重视人际交往。
人的生理状况向坏的方向发展是必然规律,无法抗拒的。另外,人在退出职业岗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际态度的细微改变,心理也会渐渐产生落差。各种心理问题逐一萌芽和滋生。此时,如不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平衡心态,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从而引发身心疾病,不仅不能延缓身体的衰老速度,反而会加速生理状况向更糟糕的状况发展。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各种信息被发出或接收,机体受到持续的社会性刺激,产生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心理反应。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能够起到相互之间的心理相容、互相吸引、互相依恋的作用,它促使老年人排解孤独与寂寞,让老年人共享人际间的幸福与欢乐,增添生活的乐趣。相反,如果缺乏人际沟通,人的机体就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性刺激,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心理反应就会受到影响,孤独、空虚、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就得不到有效排解,人的心理平衡不了,就会引发生理机能的紊乱,产生身心疾病。遇到这种情况,严重时,老年人有可能出现痴呆症、抑郁症等老年性疾病。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种“感觉剥夺”试验:将自愿者关在一个杜绝光线和声音的实验室里,被试身体的各个部位也被包裹起来,以避免与外界接触。试验期间只给被试必要的食物,不允许被试获得其他任何刺激。仅仅3天,自愿者的整个身心就出现了严重障碍,甚至大动作的准确性也受到严重损害。这一试验说明了沟通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人们还发现,许多因战争、自然灾害、事故等因素独居深山或孤岛的人,因为得不到正常的人际沟通,重新返回社会后,其身心素质方面比正常人要差许多。这更加证明老年人应该重视人际沟通。著名的恒河猴“社交剥夺”试验从侧面说明包括人在内的动物都需要进行正常的沟通。
老年人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除了具有身心保健功能外,还具有交流信息、学习知识、传授经验等方面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追赶时代潮流,人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因此,社会化存在于人的整个一生,老年人同样不能例外。老年人通过人际沟通,参与社会活动,深入社会生活,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与时俱进地与其他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形成共同的社会态度,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当然,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老人们也可以了解社会,学习新东西,但由于缺乏互动机制,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在深度和效果上均不如人际间的面对面直接沟通和交流。
在继续不断地人际沟通过程中,老年人也将自己身上蕴藏的宝贵社会经验和优良的品德,传输给年轻人,影响着年轻人,为社会发挥着余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承。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起老年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老年人交友心态要积极乐观。
老年人对于退休后人际关系变淡往往感慨万千,从而忽略了身边的友情。作为老年朋友,要时常注意筛选、更新,拥有新鲜的人际关系圈。保鲜工作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老年期的心理健康。同时,一味地因循守旧,不注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最后会落得视野狭小,交际面窄。
①学会“遗忘”
人际交往是健康的前提,也是矛盾的滋生地。人际矛盾总是因“交”而产生。与和谐相比,矛盾带来的是烦恼与气愤。烦恼让人不安,气愤使人痛苦。生活中人们为逃避这些消极情绪的困扰,有时不得不放弃人际交往,选择自我封闭。由此,一个交往行为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是继续交往,第二个可能性是终止交往。
退休后的老人,为了能够使已经开始的人际交往持续下去,需要学会有意去忘掉一些可能成为人际交往障碍的东西。此类障碍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势必永远存在隔阂,恰似一堵墙挡在中间,阻断了人与人的交往。这里讲的遗忘,不是指真的忘掉,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多念人优点。对于和自己有矛盾的人,多念其优点,多想其长处,多记其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友情乃至恩情,以此来不断冲淡旧时的恩怨情仇;换个心情看问题,世界上许多事情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理解,去认识,还可以用不同的心情去看,去理解,去认识,喜者见之喜,忧者见其忧,愁者见其愁。
②调整心态,积极交友
1)心态适度的调试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确有一个适度的问题。适度,不是戒备,而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要求的。不同的交往程度,不能等同划一,一概而论。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不放开心态,也不可过度放开心态,必须把握好尺度。过犹不及,走极端最终所带来的只能是对人、对己的伤害。人际交往对于老年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老年朋友要积极走到青年人群中去,和他们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畅谈人生,论古道今,还有在保健、饮食、居家过日子等各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一定乐趣无穷。
2)以平和的心态待人
过去,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老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与人产生某种不快,形成心理上的隔阂,为此可能彼此之间长时间不来往,见面时形同陌路。其实,老人们应该抛弃前嫌,忘却人世间的恩怨情仇,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对方,“相逢一笑泯恩仇”。否则,一辈子念念不忘,岂不一辈子都要为此坏了心情,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另一种情形是,回想退休以前,大家彼此差不多,有些人可能还是自己的下属。如今地位不同了,可能有的人不像以前那样尊重自己,心理上的落差使得老人不愿与对方接触。这是一种明显的心理障碍。俗语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如果人们豁达大度,没有冤家只有朋友,那这个人的心情只会充满了灿烂阳光。事实上,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一个包容心强的人,是不大计较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的。这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标志,是保持乐观开朗性格的重要前提。在人际沟通中,有些信息可能从平常较少来往和见面的人那里更容易获取。社会交往不设限,无疑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信息和更为有益的社会性刺激。当然,防人之心也不可无。凭借着老年人的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智慧,只要处事理智,是容易辨出真伪来的。
3)寻找交往中的相似点
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和别人“求同”。求同存异、结“忘年交”、辈分不同而兴趣相投的朋友之间结交,对老年人保持心理年轻化有特殊的作用。少年朋友纯真童趣,青年朋友朝气蓬勃,中年朋友成熟有为,老年朋友沉稳练达,结成“忘年交”可以互助互补,消除“代沟”。
(3)把握好人际交往的技巧
步入老年期,老年人的交往状况发生了变化。如何调整好心态,处理好老年阶段的人际关系,是许多老年朋友要面对的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讲,相互交往不仅能获取信息,增加友谊,还能有效缓解孤寂感,通过宣泄内心苦闷,平衡心理,增加情感支持,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渠道。
应对技巧:
①主动交往自信点
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多,在允许的情况下,经常主动与他人(同学、朋友、邻居等)联系,不断加深彼此的了解,逐渐丰富情感生活,达到减少孤独感的目的,通过扩大交往圈,让自己生活多彩起来。
②营造快乐感染点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老年人之间相互交往中,积极的情绪相互传递,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交往中以微笑、温和的言语,主动热情的关爱行为等,向对方传递友好的信息,感染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友情,提升快乐感。
③为人处世宽容点
人和人的交往更多的在于情感的交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都需要有耐心,这样才有好人缘。老年是人生的成熟期,老年朋友之间的情感支持十分重要,关系到老人的心理健康。在人际交往当中老人要有容人之量,以诚心待人,增进相互信任,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有利于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④与人相处和谐点
有研究认为:通过参加社交活动,老年人能积极“开动脑筋”,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由此获得各种信息,开阔眼界,并受到启迪,活跃大脑思维,防止认知功能退化。因此,老年人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老年活动,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强烈愿望,还能创造机会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平衡心理,增加安全感,提升社会支持度。
⑤互帮互助奉献点
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既可发挥余热,奉献爱心,也能为晚年生活添加动力源泉;在帮助别人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又可激发老年人积极情绪,积蓄正能量;还可提升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增加自信心;另外,互帮互助还可加深与帮助者彼此间情感,促进社区和谐。[10]
2.行为层面上的调整
(1)扩大人际交往的对象
老年人既可与老伙计们交往,也可与自己的亲人和左邻右舍保持接触,还可以广泛结交社会上的朋友,甚至年轻人。要放下架子,忘却年龄和辈分,与青年朋友保持平等接触,进行真诚沟通。老少间如果真能结成忘年之交,将使老年人从年轻人身上感染到青春的气息,获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唤回自己的年轻心态,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广泛接触,广交朋友,可以扩充老年人的信息通道,扩大老年人的信息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健康长寿。
(2)加大人际交往的深度
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是遵循交互原则的。通常,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与疏远、爱与恨都是相互的,人人都希望与他人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和合理性,以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老年人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如能做到真诚、热心,就能赢得别人真心待你,与你肝胆相照。其结果,让对方愉悦的同时,也必然引发自己的积极心理反应,使老年人沉浸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老年人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应尽可能敞开心扉,揭去面纱,真诚对待他人。
(3)广开人际交往的渠道
如今,人际交往的渠道除了传统的信函和面对面交流外,还有电话、无线通讯、互联网等现代交流渠道。尤其是互联网,通过它,老人们可以与分别多年的好友进行远距离即时对话,与儿时的伙伴共同回忆悠悠往事,与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孙进行“面对面”亲情交流。通过“网络聊天室”、“老年论坛”等老年窗口,可以找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或高谈阔论,或发泄胸中愤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老人们可以隐去自己的身份、年龄和性别,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种类别的人进行交流讨论。可以穿越时间隧道,回到年轻时代,重新体验逝去的岁月。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处在职业岗位的人或者身处异国他乡,或者琐事缠身,常常没有空闲时间来到朋友或亲人身边,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借助现代通信工具进行人际沟通,将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人际间由于长时间隔绝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4)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区、村镇和街道组织的各种老年活动,并力所能及地加入到各种老年群众性组织中去,同时,也可参与其他经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在为社会作贡献地同时,强健自己的身心。只要是有益的活动,老年人就应该尽可能地参加,哪怕是自己过去未曾接触过的活动。研究发现,老年人依然具有学习能力,同样可以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老年人应该克服畏难情绪,大胆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差别较大,老年文化建设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距。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关注老龄事业,统筹协调好各地区、各方面的资源,加大老年文化设施的投入,积极开展扶老、助老工程建设。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在积极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也给广大农村老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一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有益举措。应该说明的是,老年人际交往应取的态度和方法肯定还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在具体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还存在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问题。各人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一套适于自己的人际交往的成功经验。此外,在老年人际交往当中,还存在着技巧问题,比如表现出乐意与人交往的姿态,谈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尊重别人,善待别人的不足等。
小贴士
最理想的表情
日本《Associe》杂志提供了一个练成最理想表情的方式:咬住一根筷子,露出上排牙齿,你可以用双手按住两颊肌肉,调整嘴角上扬的角度,直到你认为是最好的位置为止。然后把筷子拿掉,这就是你个人最理想的表情。看着镜子,记住这个表情。
(5)运用人际关系中的处世之道
①微笑交往
在交往中,微笑不仅能让“强硬”变得温柔,“困难”变得容易,有时还会反败为胜。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不仅体现在打扮举止上,还体现在他的微笑中。我们将永远保持微笑的人视为优雅而有修养的人,面带微笑的人永远受欣赏、受欢迎。难怪有位老人如此赞叹:“微笑虽不用花钱,却永远价值连城;”对老年朋友来说,微笑轻而易举,却能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微笑的背后传达的信息是:“很受欢迎,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老年人见到同事或朋友,微笑地问候:“哦,今天你真漂亮”、“身体怎么样”、“上哪儿去呀”之类的话,会给人以亲近感,也使老年人深深地享受到朋友交往的快乐。
②善于倾听
老年朋友的交流依然表现在听和说两个方面:首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交流中的修养。因为每个人的说话只有在别人倾听时才显得有价值。一个人在讲话时都会捕捉那些全神贯注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对发言者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建议在相互交流时应注意以下细节:
当对方与你目光交流时,要有积极反应,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以激发对方继续讲下去的兴趣。即使不同意人家的意见,也应等别人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有时发言者会因某一问题表达不清感到尴尬,这时听者可进行简短的插话,调节一下气氛,以引导对方继续说下去。如果发言者请教我们的时候,最好的回答便是:“你看怎么办。”树立真诚的倾听形象。
小贴士
学会倾听才能交到朋友,倾听朋友的诉说可以使我们心心相通。
在社交生活中,一个跟你交谈的人,对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问题,要比对你的事情、问题感兴趣得多。这时,你应仔细倾听,这是他所迫切需要的。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具有以下三种心理效果:
一是通过交谈,对方会对他自己的问题及如何处理逐渐明确起来(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洞察”)。有时候对方也会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会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案;二是交谈能使一个人的情绪变得开朗起来(心理学上叫做“净化功能”),让他把心中的积郁一吐为快,具有心理治疗的效果;三是注意倾听他人说话,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使别人信赖你、喜欢你(心理学上叫做“亲近感”的产生)。
③尊重对方隐私
尊重他人隐私,这就要求老年朋友不要打探对方的隐私。对方把一个领域划为隐私,对这个领域就有特殊的敏感,任何试图闯进这个领域的话题都是不受欢迎的。但隐私这个领域是一个秘密的状态,对方不会告诉我们。我们就只有凭自己与朋友交往过程中的感觉,自己进行判断。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朋友从未对我们主动提起过某方面的情况,我们也就不要主动打听。
小贴士
为朋友保守秘密,是忠于朋友的表现。不伤朋友的面子,不仅是给朋友面子,也是给自己面子。
凡是涉及隐私的话题,老年朋友要懂得谈话的技巧。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要开始的话题是不是朋友的隐私,而自己又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那就巧妙地试探一下。如果属于对方的隐私,就立刻打住;如果不是对方的隐私,话题可以深入下去。
朋友的隐私被我们发现了,我们要为朋友保守秘密,这是维持朋友关系的一种需要,也是朋友之间的互相信任。作为朋友,为对方保守秘密,也是为自己保守秘密;保守秘密是对朋友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尊重隐私是朋友间应具备的道德修养。
小贴士
一个被人信爱的人所说的话,常常可以比尊师严长更有影响力。
——恽代英
④诚信交友
人际交往离不开信义,它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所以凡是我们承诺了的事情,就要努力兑现。“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如果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办到,要及时和朋友道歉并说明情况。一个守信义的人能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我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论来判断他的行为,进行正常交往;如果一个人不守信义,说话前后矛盾,做事言行不一,我们就无法判断他的行为动向,这种人是无法进行正常交往的。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取得对方的信任,就不要轻易许诺,应该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而答应了对方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去兑现。
小贴士
如果“自以为是”,就不能吸收别人有用的东西,就会妄自尊大,孤陋寡闻,在学术上必定狭隘,在政治上必定孤立。
——徐特立《思想修养漫画》
⑤保持谦逊品德
做一个谦逊的人,就是要在交往中保持一颗坦**的心。既不因为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也不因自身的短处而气馁,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谦逊的人,就会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无论什么时候,不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不强调自己的职位高低,在别人痛苦或遇到不幸时,绝不袖手旁观,幸灾乐祸,而是尽量给予帮助和同情,这也是谦逊的态度。比如有位老朋友,无论什么时候都很谦逊。他在农村当村支部书记时是那么谦逊,当了乡党委书记还是那么谦逊。后来听说他遇到不顺被县委撤了职,官复原职后见到他,他依然是那么谦逊。本以为他退休后被一家大企业聘为理事后会有所变化,但直到常务、专务的职务,他还是那么谦逊。最后,直到他坐到董事长的位置,还是没有丢掉谦逊的美德。有了这种谦逊品德,让人无法小看。
(二)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应对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的种种问题,是一项紧迫的现实话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快,已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保健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逐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注老年人心理与行为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老年时代是人类生命中的最后阶段,由于生理、体力等方面的老化和变异,老年群体成为社会的困难群体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老年人在全社会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以人为本”,从科学的角度认真研究分析老年人心理与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晚年幸福,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使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才能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1.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方面的应对办法
(1)牢记一切以健康为中心。
有人戏称:“青年人用健康换金钱,老年人用金钱换健康。”此话并非没有一点儿道理。年轻人忙事业,忙家庭建设。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年轻人不同程度地透支生命,用健康的体魄赚前途、换金钱。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义务,作了贡献,所以到了晚年应该不再是追求事业或金钱,而是要以健康为主了。
退休以后,老年人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在家安度晚年;另一种是再就业发挥余热。但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与健康的目的相矛盾,就不应该去做,就要坚决纠正。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想,一心想清福,结果缺少必要的活动,很快便疾病缠身;有的老年人不太愿意歇下来,为了赚钱而不顾及自己的身体,结果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甚至丢掉了性命。这样的退休生活方式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老年人做到身心健康,不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就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最大贡献。
(2)凡事不要较真,要学会忘记。
老年人应适当糊涂一点,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忘记年龄,是说老年人没有必要总在心里惦记着一个“老”字。有的人常常叹息“岁月催人老,时光不饶人”,甚至害怕过年过生日。其实,年龄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分为“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日历年龄”,又称“年代年龄”或“时序年龄”,计算单位为年。“生理年龄”又称“生理学年龄”或“生物学年龄”,是指从生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衡量人的年龄。“心理年龄”则是指从大脑功能和心理衰老程度来衡量人的年龄。“日历年龄”的“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身体的衰老程度,如果用日历年龄与生理、心理年龄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有的人是未老先衰,有的人则是老而不衰。
忘记疾病,并不是说老年人有病也不要去治疗,而是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人老了,难免会有病,但不必对所患的疾病过分地担心和害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理当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但防御过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有的老年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病,却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而到处求医问药,或对照着医学书籍自己“找病”。这种对疾病过度恐惧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害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本来没病的人也可能“怕”出病来。不要怕病,但有病也不要讳疾忌医,积极治疗就是了。
忘记恩怨,是指老年人要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人生旅途上总会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必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有人说:“伤害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记住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你‘怀念’它一次,它就伤害你一次。”为什么要自己伤害自己呢?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长寿老人的调查结果表明,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是他们的共同性格特点。老年人要想获得平和的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容、豁达,给记忆装一层过滤网,滤去过去的不愉快,只留下快乐与自己相伴。
(3)保持一颗宽容之心。
人和人的交往更多的在于情感交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都需要有宽容之心。老年是人生的成熟期,在人际交往当中要有容人之量,要以诚待人,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为人要厚道,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不要人家对你有点建议,或与你的思想观点不一致,就觉得人家是针对你,于是跟人家较真或对着干。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有缺点,对人不能求全责备,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全方位了解别人,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广交友,交益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悦身心,除孤独,老年交友能延寿;增知识,开眼界,幸福人生共携手;我帮你,你帮我,老年快乐无忧愁。[11]
(4)要保持心态安逸、平和,必须有“四个有”。
如何做到心态安逸、平和?需要有“四个有”。“四个有”是指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所无法替代的。
有个老窝,是指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的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给子女的房子要交遗产税,于是将房产全部分给了子女。谁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当做了包袱,谁都不想尽赡养义务,他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后悔极了。像这样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老少之间难免有“代沟”,老年人有一个家,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起码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点老底,是指留有一点积蓄。有积蓄的作用很奥妙,不说可以防备儿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实,精神上才会放松,思想会有安全感。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几个老友,是指有几个情投意合的老朋友。年龄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基本相同,有共同语言,相互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5)要做到心态年轻、快乐,必须有“五个要”。
五个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务。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就不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化解恩恩怨怨,让人舒心快乐。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跳能促进血液循环,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朋好友聊天,拉拉家常,说说闲话,谈天说地,可以抒发胸怀,活跃思维。老年人要迈出家门,走向社会,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晚年多交友,能活九十九”。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聚聚,聊聊天,散散步,或结伴去风景名胜区旅游,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的活动,有益于老年朋友的身心健康,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预防抑郁和老年痴呆的作用。[12]
2.老年人人际交往行为方面的应对办法
(1)走出家门,主动联系他人。
现在城市基本都是单元式住房,本来就不利于人际交往,如果成天坐在家里,怎么会结识到朋友?老年人退休在家,时间充裕,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年朋友,请您要多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与大家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例如,一些过去曾一起工作的老同事,可能分别多年,互相之间不甚了解了,交往不多,可以主动与几位老同事联系,叙叙旧聊聊天,很快就会建立起新的联系。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要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如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行业的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交朋友,这样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老年人多交几个知心朋友,可以纾解身心、延年益寿、延缓衰老,俗话说:“晚年多交友,能活九十九。”
(2)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老年人要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生活面。如每天到游泳馆游泳,可以结识一批“泳友”,在社区打球会有许多“球友”,参加社交沙龙、生日晚会、郊外野炊、旅游参观、茶话会、座谈会,等等,现在城市社区建立了文化体育活动组织、老人互助组织、公益活动组织,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活动,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的强烈愿望。老年人是社区活动的主力,要积极参加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你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相信一定会结交到不少新朋友。
(3)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老年人经历多、阅历广,要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活动,要依靠自己去寻找一些乐趣。邻里之间闲聊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可以多参加一些运动,拓展人际圈子;可以参加老年大学或自己学习一些知识,不但学会了会很兴奋,增加心理成就感,而且在与其他老学友共同学习、探讨中,增加了人际交往,减少了孤独感;可以到一个单位当当顾问,支持年轻人的新思路,甘当人梯;或者静下心来写写回忆录,以文会友,以诗会友,给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老有所为”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清代名将左宗棠在60岁的时候,主动请缨率军打败侵占新疆的英俄帝国主义入侵者,在花甲之年再立奇功。再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退休后接受了非洲绿色革命联盟主席的任命,继续为世界变得美好而工作,退而不休,乐不知疲,做到了“壮心未与年俱老,银发犹能再生辉”。还有北京有个老年博客村,在电脑网络上名声很大,村民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在网上交流,写博客,玩游戏,各展才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
(4)多举办一些小范围的聚会。
聚会是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关系密切的同事朋友可以经常聚餐,炒几个小菜,边吃边聊,饭后下下棋、打打牌,轻松又热闹;喜欢驾车出游的老年人,可以约几个老朋友一起到郊外看风景,享受自然风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聚会方式,不喜欢热闹的,可以遛鸟、晨练,或找几个朋友爬爬山。不喜欢寂寞的朋友,可以把老朋友请到家里聚会、跳舞、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