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项目情境

字体:16+-

【情境一】87岁老爷子尝试电视购物

有一天,杭州市87岁的离休老人张大爷像往常一样在家看电视。当换到甘肃某电视台的时候,他被正在插播的一条电视购物广告吸引住了。广告里在销售一款纪念腕表,称这款腕表是“瑞士进口机芯”,“表上镶有南非进口钻石12颗”,从6000元以上的原价降到了现在的498元,而且承诺“假一罚1000”。被广告**的张大爷订购了两只,腕表很快到货了。

然而张大爷和老伴很快发现,自从买来之后,两只腕表就一直在走,根本不需要上发条。老人的儿子说,这可能是石英表,根本不是广告里说的机械表,更别说是瑞士机芯了,老两口子这才意识到可能上当了。好歹钱不是太多,老人虽然心里堵得慌,但终归没有出现什么身体问题。[1]

【情境二】今年9月,某饮水机公司以“关心老年人,普及发放饮水机”的说法告知许老太有饮水机免费发放。许老太领了一台,却被要求交付饮水机10年的维护、保养费1380元。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饮水机里的水不干净,竟伴有黑色的小颗粒。在南京市消协的调解下,该公司才答应退机。[2]

【情境三】有两位老年夫妻一大早出门逛超市,在新开的大型超市里的一个铺位旁有人说要送他们一个杯子,然后说帮他们打开杯子的时候里面有奖券说中奖了,奖品是价值3980元的按摩器和价值4280元的不锈钢厨房用具,现在只用3980元再加200元就可以换到。销售人员还装作很吃惊,说送错杯子了,这个不能给他们,最后请示经理后很勉强地答应亏本卖给两位老人。拿着两箱东西,两个老人还一个劲地说买到便宜货了,一共才4180元,原价是八千多元!据孩子透露,按摩器和这个不锈钢厨房用品的牌子就叫“贝尔家”,说什么马来西亚产的,上网查了查,没法查到这个牌子的市场售价。[3]

【情境四】一天,有人敲家住呼和浩特幸福小区的李大爷家的门,推销一种治疗颈椎、腰椎病的按摩机,说是能治疗颈椎病,想到自己在媒体工作,每天对着电脑的儿子,李大爷就花300多元购买了一个按摩机。可是等到在媒体上班的儿子回来后一看,类似的按摩机在正规商场只需要100多元。虽然父亲上当,可是想到父亲此举是对自己的关心,也就只能安慰父亲并表示感谢。[4]

【情境五】一保健品经营部推出的“神药”,宣称有多种保健功能,购买者不仅有产品赠送,购买达到一定数量后,还可以享受每年8次以上的全陪护“免费”游。在如此诱人的承诺下,十余位老人先后多次购买了此“神药”,总花费近20万元,但服用后一直没有效果。后经消协核查,该商家有夸大误导消费者的嫌疑。[5]

【情境六】在梅列区列西某宾馆8楼会议室,记者在参加一个会议时发现,隔壁的一个大会议室里,人声鼎沸。探头一看,只见近三百名白发老人端坐在那儿,听“专家”讲座,看投影资料宣传片。

而在会场的后面,几个身着便装的人,背靠展板,有模有样地拿着老人的手,或看指肚,指出老人患有N种病;或用一个仪器照一下,说老人缺少哪几种元素……

记者佯装要买一些药品给老人。一个身着西装,佩戴一个长方形胸牌、左眼边有一块胎记的中年女子迎了过来,将记者引到一堆花花绿绿的盒子边:“这些药适合中年人和老年人,治疗关节疏松、降血脂、降血压,都非常有效。”

记者看了一下包装,所谓药品,上面标注的是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图3-1 保健品当成神药卖 不少老人被洗脑上当受骗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多位老人。其中一对是夫妻。这对夫妻应该是记者采访的老人中警惕性最高的。他们知道,这是骗人的。但是具体怎么骗,他们说不知道。老大爷说:“我感觉是。”

和这对夫妻在一起的另一位老人则不以为然。她说:“我们老年人想要健康和长寿,有什么不对。大家儿女都给老人买保健品治病,我用的是自己的退休金。”

一位老人说:“专家说我血压高,明明我老伴才血压高。但是专家说的,应该没错。所以我买了3盒药试一下,他们说吃后10年不买药。”记者看了一下,这盒厦门康乐某公司上写着“某豆”,标注的是保健品文号。[6]

【情境七】开家老年人内衣店如何经营?[7]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已近中年的王女士在老城区开了一家中老年人内衣专门店。她针对老年人购物心理,服务有的放矢,使生意越做越旺。

先抢铺面再选行业

一般情况下,小本创业老板总是先找准行业再决定铺址,王女士却反其道而行之,先争取铺面再考虑做什么生意。于是,早在三四年前,她在父母居住的老城区荔湾区开始广泛留意适合商铺,恰巧位于荔湾路与龙津路交接的路口有一“骑楼”租约到期,铺主准备张贴广告招租。王女士在亲戚帮助下先发制人,没等广告贴出,就先抢到了这个位于大路交接处的好铺面。

黄金铺面是抢到了,做什么生意可要好好掂量。王女士想:商铺位置虽然不错,门口人流量却并不大,只有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才能有稳定的顾客群。偶然间,她听到父母抱怨如今的内衣涨价太快,百货商场里原来还销售几十元一件的中老年人穿的内衣,现在却只销售单价百元以上的中高档名牌货。王女士心里一动:为什么不销售适合中老年人穿的内衣,为老城区里住的中老年人服务呢?

挑选中年妇女当服务员

朋友们听说她要开这样一家中老年人内衣专门店,就建议她去批发市场进货。王女士不以为然:批发市场几乎没有品牌商品,价格是便宜了,质量却不敢恭维。再说,很多老城区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并不比白领差,对产品质量非常挑剔。于是,她立足于产品质量,以“性价比”作为挑选标准,与广州一家口碑不错的企业签订了汗衫、毛巾、棉毛衫等产品的长期供货协议。

别的老板都尽量雇用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当服务员,王女士却有心找来两位本地中年妇女来帮忙。中年妇女更有“居家过日子”的经验,更容易与目标顾客沟通。开业后,事实证明她的选择非常正确,两位“伙计”很快与街坊邻里交上了朋友。

“讨好”老人争取长期顾客

怎样讨得老城区阿公阿婆的欢心是内衣店经营的关键。可是做到这一点难度实在不小。老一辈人清贫惯了,喜欢抱怨这个价格高那个卖得太贵。王女士循循善诱,耐心讲解,告诉他们这些品牌货好在哪里。

为了讨好老人们,她每种货品都拿出一到两个样本作展示,专供阿公阿婆们参考。如果顾客研究了半天还是没有购买,她同员工也照样笑脸相送,因为她知道,在老城区做的就是街坊们的生意。长期下来,顾客对她的中老年人内衣专门店服务态度有口皆碑,固定顾客数量不断增加。

以上情境表明,老年人消费心理与行为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消费购物不愉快现象,只有掌握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才能帮助老年人理解心理误区,有目的地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好老年人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