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学一学

字体:16+-

老年人休闲

(一)老年人为什么喜欢休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日休闲不再是年轻人释放繁重工作压力的“专利”,一些老年人,特别是平时围着儿孙转的老年人也开始享受假日里的那一份闲情。经过多个黄金周,假日休闲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然而,与年轻人花样繁多的休闲方式和火爆的休闲市场相比,适合老年人的休闲方式显得单调和冷清了许多,绝大多数老年人因找不到合适的休闲方式无奈待在家里与电视为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人休闲已经成为亟待引起关注的社会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休假制度来看,由于国庆节、春节长假的实行,加上端午节、清明节、五一节、中秋节等,再加上双休日制度,中国每年有法定休息日接近120天,这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显然,休闲正逐渐成为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特别是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休闲”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拥有充足闲暇时间的老年人的休闲问题更是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很多老年人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更多用于休闲的时间,他(她)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参与更积极的休闲活动。老年人应该认识到老年阶段是人类所必经的生命阶段,树立积极的休闲观念,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由此可见,对老年人日常休闲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对老年人本身,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老年人休闲的内涵

何为休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瑞典著名哲学家皮普尔说,休闲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美国学者凯利则说: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休闲是以存在与“成为”目标的自由——为了自我,也为了社会。杰弗瑞·戈比说,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之下行动,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这样谈论“休闲”:摆脱必然性是终身的事情,它不是远离工作或任何必需性事务的短暂间歇。马克思眼中的休闲则来自于另一个角度,他认为“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亚里士多德曾说:“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在现代,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获得生理上的和谐;二是赢得精神上的自由,营造心灵的空间。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人的精神的自由中经历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呈现自律性与他律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是人的一种自由活动和生命状态、一种从容自得的境界,是人的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总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休闲作为人的一种自由生活,其真正内涵是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老年人休闲就是指老年人体悟人生和领略自我的精神体验和自我娱乐、自我消遣的活动或安排。

2.老年人休闲的动机

休闲动机是推动休闲行为发生的原动力,而休闲动机是在休闲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闲需要是引发休闲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经常被用在体闲需要的研究中。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老年人的休闲动机是有差异的。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休闲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女性更加注重家庭情感,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女性和男性在“生活需要”这项休闲动机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中国女性比男性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家庭上,男性在社会中拼搏更多,因此“为得到社会承认与社会地位”这项休闲动机上,男性也更加认同。不同年龄的老年人的休闲动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关调查发现,60~70周岁的老年人由于刚刚从岗位上退休,还希望通过休闲活动与社会相接触,以期得到社会的承认与社会地位,但70~80周岁以及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对此休闲动机的认同度相对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上的需要越来越强烈,80周岁以上老年人对“增强感情、加强交流”的休闲动机认同度最高。[5]以上这些差异说明,虽然女性老年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在逐渐提高,而且她们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说,女性老年人的休闲依然与家庭联系得较多,而男性老年人则更多地出于想要和社会接触等原因去参加休闲活动。

一般来讲,老年人休闲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娱乐放松、锻炼身体和结交朋友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体现老年人生活的愿望,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健康长寿”。“老有所学”,“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这点常常被社会公众忽略,以为老年人年纪大了,再学东西没什么用。其实,老年人也希望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及时更新知识、观念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老年人的休闲特点有哪些呢[6]

1.休闲时间相对比较充裕。

调查发现,老年人平均每人每天的休闲总时间约为545.26分钟,占一天时间的37.9%。各年龄段老年人的休闲总时间为:60~64岁,509.42分钟;65~69岁,515.60分钟;70~74岁,576.10分钟;75~79岁,601.40分钟;80岁以上600.80分钟。同时可以发现,休闲时间在60~80岁之间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工作和家务劳动的逐渐减少而使得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休闲时间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就医看病时间增多,休闲时间的增加并不明显。总体来说,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人都有着比较充裕的休闲时间,因此,老年人也表现出对休闲生活极高的满意度,对自己的休闲生活表示基本满意和很满意的比例达到了84.8%。

2.休闲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调查的除“无事休息”外的11项休闲活动(读书报、看电视、听广播、体育锻炼、社交活动、棋牌、兴趣爱好、社团活动、社会工作、上老年大学、其他休闲活动)中,老年人平均的活动项数为4.69项,说明了老年人的休闲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看电视、体育锻炼(包括室外散步)、读书报是最受老年人喜爱的三项活动。在各种活动中,看电视是参与人数和平均每天投入时间最多的一项活动。在调查样本中,有98.9%的老年人每天都看电视,老年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173.45分钟,占了一天休闲时间的1/3;而每位老年人平均每天上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的时间仅为2.82分钟,平均每天读书报的时间为56.69分钟。因此,从休闲内容上看,老年人用于娱乐消遣型活动的时间过多,而用于提高发展型活动的时间过少。此外,老年人的休闲活动在结构上呈现出不协调性:从休闲方式上看,老年人的休闲活动主要是“被动受传型”活动,如看电视、读书报、听广播等,而“主动创造型”的活动过少,这样就难以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他们从休闲活动中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创造的乐趣。

3.休闲消费上,偏好于花钱较少的活动

从每月的休闲消费来看,被调查的大多数老年人表示花费很少,有部分老年人认为不需要什么花费,这是因为老年人从事的主要是无须花费钱财和对休闲技能要求不高的活动,如看电视、体育锻炼(包括室外散步)、读书报、听广播等,而从事需要一定支出的活动(如到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则很少。从花费较大的一些外出游玩来看,有22%的人表示近两年来没有外出游玩过,有27.7%的人只到过市郊风景区,有42.4%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限制了他们外出游玩。这也说明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到老年人的休闲消费。此外,当前的城市老年群体成长于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勤俭节约的观念,这种消费观仍然影响着他们在休闲消费中的支出,使他们难以认同较高的休闲消费。

4.休闲场所主要是近距离的活动

身体健康状况、时间、经济成本以及休闲的便利程度等都是城市老年人选择休闲活动场所时考虑的一些主要因素。从调查样本来看,老年人经常活动的休闲场所主要是公园、广场、社区活动中心以及社区内的其他活动场所,经常在这些场所活动的老年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90.4%。最经常活动的场所离家的距离在2公里以内的老年人占调查总数的82.3%。这说明了城市老年人主要是在近距离范围内活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