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第三节 中国小说作品欣赏

字体:16+-

一、早期小说

《搜神记》一则

晋·干宝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当时石崇有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

《世说新语》五则

南北朝·刘义庆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不得住。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欣赏指南】

从总体上看,魏晋小说的语言简明,力求借助最少的语言将故事讲述得清楚准确。在表达形式上以叙述为主。虽然不如后来的小说语言精彩,但是体现了当时小说以记录事件为主要功能的特点。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其中也有在表达形式上有见地的作品,例如“东海孝妇”中的一些描写就为后来的很多小说、戏剧所采纳。这一时期的作品情节简单,“宋定伯捉鬼”算是情节比较曲折的一个故事,它不直接说宋定伯胆大不怕鬼,而是以遇鬼同行——人鬼互背——巧对鬼问——化鬼卖羊等情节来描写,构思非常巧妙。这是一则古代人不怕鬼的著名故事。宋定伯碰到鬼时不慌不忙,沉着应对,最终用智慧和勇气征服了鬼。

虽然大部分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但是我们也能从只言片语的记述中发现当时的社会风貌。魏晋后期政治腐败,不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将大部分有才学的知识分子挡在门阀之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对政治的失望加之其他诸多社会矛盾的共同作用,知识分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奇怪,比如刘伶、阮籍醉酒的故事。而当时人的精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喜怒形于色是人之常态。东晋宰相谢安在得知自己的部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后,虽然内心十分激动,表面上却不露声色,镇定自若,那种处事不惊、遇喜不露的风度,深为时人钦服。顾雍在猜到丧子噩耗后,先悲伤,后从容的表现,他开明放达的雅量,令人叹服。夏侯玄坚守立场,处之泰然,朗朗如明月入怀的风度令人佩服。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个性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群人在做什么呢?石崇与王恺争豪反映了贵族飞扬跋扈、穷奢极侈,荒**无度、攀比斗富、豪门骄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