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一:
李百祥搬家
吴滨 路程 黄有
【导语】阜新市新邱区警环社区78岁的棚户区居民李百祥老人今天搬家了,作为老朋友,他特意打电话给记者,希望我们帮他把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记录下来。
【解说】
来到李百祥家,全家人正在往外搬东西,李百祥也不闲着,他的任务就是把奖状、大红花等一些最重要的东西保管好。虽然在这间房子里已经住了66年,但是他并没有太多的眷恋。
【同期声】
李百祥:“没有动迁,没有盖新楼房之前,都是这样:到冷的时候咱就得冷,到热的时候咱就得热。”
记者:“现在搬新家了,就冬暖夏凉了。”
李百祥:“对,冬暖夏凉了。”
【解说】
告别这座狭小的院落,李百祥充满了感激。
【同期声】
李百祥:“上面发的是一本好经,咱们底下念的也是正确,这才出现今天的‘搬家了’,‘上楼了’,‘你多少号呀’,‘他多少号呀’,要盖不上楼能问这个吗?”
【解说】
他告诉记者,他没有想到,短短两年时间,他告诉记者的那个梦想就真的圆了。2005年6月,全省棚户区改造工程刚刚展开,记者第一次来到了李百祥家。
【同期声】
李百祥:“国家都照顾,都给钱,国家哪有那么多钱?天上也不掉钱,我想我能忍就忍吧。真要是领导、政府给换换房子,我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想法凑俩钱支援国家。”
【解说】
按照棚改优惠政策,李百祥后来总共花了1.5万块钱,就买到了一套两居室的新房。
【同期声:鞭炮声】
【同期声】
记者:“大爷,为什么把衣服脱了?热了?”
李百祥:“热了!”
记者:“在那边我看您还穿着呢,这边房子双向阳的比较暖和。”
李百祥:“在那边屋子里是15度,这个屋现在是23度。”
【解说】
从灰暗破败的土坯到雪白崭新的墙壁;从简易的旱厕到洁净的卫生间;从打井取水的不便到喝自来水的便利,所有的一切都让李百祥感到新鲜。
李百祥的激动与兴奋让我们想起了他在两年前表达的一个愿望。
【同期声】
李百祥(两年前):“我今天76了,我希望呢……下边不用说了吧?在我没死之前,能享受几天好房子。”
李百祥(现在):“我做梦都梦不到,能住上今天这个楼,我76时说的话,那是梦话,做梦都梦不见,可是现在实现了。”
【记者现场(后半部分压境头)】
吴滨:“下了大半辈子的矿,住了大半辈子的棚户房,李百祥老人终于在今天搬进了新居。像他这样喜迁新居的棚户区居民在阜新市的新邱区还有1.1万多户,而在整个阜新市还有将近8万户,在整个辽宁省已经有将近40万户了。在这项建国以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140万人告别了以‘棚户’为标志的一种生存状态,走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这是辽宁台报道的。”
(辽宁电视台2007年11月29日 播出)
大主题 小切口
该条新闻在辽宁省城市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收尾之时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强烈。许多观众通过热线电话,对棚改工程的成效表示肯定;一些外省的观众就是通过这个作品,对辽宁省的棚改工程有了直接而清晰的认识。
该篇报道能获得成功,这要得益于其题材典型,主题重大。辽宁省从2005年开始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对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进行改造。经过短短两年时间,120多万人顺利迁出又迁回。绝大多数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住房困难的群众,通过棚户区改造住上了新楼房,拥有了价值数万元的房屋资产,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工程是建国以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程度最深,影响最广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也对全国起到了重大的示范作用。
关于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报道,各地都不乏其例。不过,它们大多只是触及改造工程本身。比如,报道工程的意义,工程的启动,工作的进展,工程的竣工,以及与工程相关的政策与法规、问题与措施。这些报道概括性好,整体性强,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生动的细节,很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这条消息之所以能在众多同类报道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选材的生动和典型。记者通过展示一位老棚户李百祥搬家来反映“民生工程”这一重大主题,摆脱以往主题性新闻报道图解政策、空谈概念、生拉硬扯的报道模式。具体来说,该作品选择在小切口进入,通过展示一位老棚户从棚户区改造工程刚刚实施到搬家那一天长达两年多的内心感触,形象地展现了政府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与一个普通市民的直接联系,把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延续到画面之外。
标题对于新闻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电视新闻的标题,是以字幕形式出现在画面上,或通过播音员、主持人口头播报,时间只有五六秒钟,字幕位置也不突出,不能像报纸新闻标题那样被突显和强调,但是,它对传播信息、沟通观众、引导舆论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把新闻所报道事实的精华、核心和关键一目了然地报告给观众,使观众很快地把握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继续关注新闻。这则消息以《李百祥搬家》为标题,把政府持续两年的一个专项措施,凝练成一户百姓的寻常家事,既清晰可感,又具有无限的伸展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形式的新闻标题是不常见的。一个普通市民的搬家怎么可以成为新闻呢?仅从题目上看,这应该是一篇记叙文,重点在记述搬家的过程。如果是这样,这个作品就真的就是一篇记叙文了。
《李百祥搬家》的新意在于,它将重点放在对李百祥老人的内心感触的展示上。他对新房子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满意:从灰暗破败的土坯到雪白崭新的墙壁;从简易的旱厕到洁净的卫生间;从打井取水的不便到喝自来水的便利。并且其中还穿插了两年前的采访同期声,在其中李百祥“我今天76了,我希望呢……下边不用说了吧?在我没死之前,能享受几天好房子。”
应该说,这种结构在电视消息中也是别出心裁的。这些看似毫不起眼实则大有深意的安排,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改善居住条件是普通市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百姓发自内心的欢迎。
作品二:
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
王冬 胡瑜涛 李阳 周新丽
【主持人】
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压力,成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牵挂的大事。昨天,温总理又来到我省,考察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情况,这是他今年第二次专门来陕调研猪肉价格。
【解说】
2007年12月29日
昨天下午,温家宝总理一下飞机就直接来到西安市阎良区井家村,到养猪基地仔细询问生猪饲养和出栏情况。今年5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有的甚至达到了十几年来最高水平,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成为总理操心的大事。
【解说】
2007年5月26日
半年前,温家宝总理就专程到陕西调研生猪的产供销情况,在兴平市生猪养殖专业村——西吴镇散区村,详细了解生猪饲养情况,并与村民交谈猪肉市场行情。
【同期声】
温总理:“你知道今天西安的市场上的肉,你把手机打开问问看看。”
【解说】
生猪营销专业户白生华告诉总理,后腿精肉每市斤9块左右,价格稳中有升。
【同期声】
温总理:“养猪的人希望价格高,吃猪肉的人希望价格低一点,你说是吧?”
百姓:“就是。”
温总理:“我呢,希望价格涨一点,但是价格涨到一定程度,应该平稳下来。因为城里人也有吃不起的,这两者把它兼顾起来,搞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既让农民能挣钱,城里人又吃得起。”
【解说】
总理离开陕西后,国务院便启动了国家储备肉,平易猪肉市场价格,并出台了能返母猪补贴,全部实施免疫等鼓励生猪生产的十条措施。
半年后的今天,温总理再一次来到陕西,就是考察猪肉价格上涨趋势有没有缓解,惠农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在村民袁宝安家,总理详细询问了各种养猪补贴是否详细到位,并请主人拿出领取补贴的存折,仔细查看。当看到各项补贴都落实后,总理欣慰地笑了。
【同期声】
温总理:“我再告诉你个好消息,明年的补贴比今年还要多。”
袁宝安:“还要多,那是好事,农民的好事。”
【解说】
最后,温总理看猪舍进餐厅,仔细了解从猪肉的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情况。
【同期声】
温总理:“最近我发现还不行,恢复得还很慢,因此我又决定了10条(措施),母猪(补贴)增加到一百块钱,中央财政拿出25亿,支持规模养猪。保险全部应保尽保,我估计再有四、五个月,可以缓过来。”
【解说】
晚上,温家宝又来到阎良区润天花苑社区刘旭秋家,关切的询问猪肉价格上涨对他生活的影响。
【同期声】
刘旭秋:“总理就放心,抓国家大事。”
温总理:“我告诉你,天下最大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
【解说】
夜深了,尽管屋外寒风凛冽,但屋内却充满了暖意。
(陕西电视台2007年12月31日播出)
巧取视角 独具匠心
陕西电视台的消息作品《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及时、敏锐地抓住当时全国上下关注的事情——猪肉价格的连续上涨而展开。作品截取了总理在陕调研的几个非常具有特点的节点,通过总理和农民的交流对话,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猪肉价格上涨的密切关注,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生动地烘托了“百姓小事就是民生大事”的主题。
纵观这则新闻,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选取了独特的报道视角。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关系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而这篇报道,从题目来说,就能特别抓住人,引起观众的深思和共鸣。记者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发现了一年内总理两次来陕调研猪肉价格,并巧妙地截取了总理在陕调研的几个非常具有特色的节点,并直接撷取总理自己的一句话作为消息的题目,让观众看到一个大国总理亲民、爱民的形象,起到了鼓舞人的媒体作用。
其次是同期声的恰当运用。同期声是指在拍摄人物讲话的现场同期录下的讲话声和现场解说词。纵观近年来的好新闻,同期声几乎成为好新闻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物出声、现场采录的同期音响的保留使受众全方位地感知新闻真实的内涵。这则新闻共5处运用同期声,把同期声的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第一处的同期声与导语紧密联系。当观众听到“家里养猪了没”,言简意丰,同时也与当时敏感话题紧密联系,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兴趣。第二次同期声才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马上与猪肉当天市场价联系上,也表明总理对猪肉价格的密切关注,随后的同期声中,总理谈到对猪肉价格矛盾的想法以及后来的“这是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第一件事”,虽寥寥数语,没有过重的感情宣泄,没有轻飘的说教,却让受众真切体会到总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让听众零距离接触到一个亲民、爱民的大国总理,引人深思,达到曲终人未散的传播效果。所有这些同期声与解说词水乳交融配合在一起,共同演奏了一曲鼓舞民心的暖人之作。同期声的运用不但强化了真实的时空感,还原了新闻的真实面貌,使新闻中的人物更贴近受众,而且增强了节目的生动性和报道的客观性,使消息的主题内涵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作品的构成要素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电视消息由画面、同期声、解说词构成,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还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画面不成其为电视新闻,没有同期声不能完整地再现新闻事件,没有解说词无法明确地表述记者的主观意图。消息的画面构图颇为讲究,将总理和养猪专业户、经营户等基层群众的画面置于镜头下,将总理始终放在画面的中心,并且注意抓细节性镜头,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使整个新闻显得富有活力和感染力。消息的解说词所占比重不大,但毫无冗余信息,不但交代了总理两次在陕调研考察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的情况,而且还细致地介绍了总理第二次在陕西考察与调研的场景。在结构与表意上,起到了的承接与补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