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根据节目题材性质,把电视的新闻现场直播节目分预发性事件直播与突发性事件直播两类。
1.对预发性事件的直播
现在能看到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大多数是对预发性事件的报道。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其具体的原因。比较而言,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的制作,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采编、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人员。而且它在报道的条件和设备等方面,还有特殊的要求。预发事件是事先已知要发生的,这就给报道的策划、设计、协调等方面的工作,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另外,准备进行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的事件,往往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一般也都是新闻宣传的重点,如党代会、人代会等政治活动,以及卫星发射、飞船上天等振奋人心的大事件,莫不如此。所以,也值得在直播的人力与设备方面给以充分的投入。
我国早期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都属于这种类型。据叶子《电视节目研究》一书的记载,从1964年开始的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现场直播节目主要有:
1984年,建国35周年庆祝大会;
1987年,党的十三大开幕,这是国内电视新闻发展史上首次现场直播党代会的开幕式,并首次通过通讯卫星向海外传播;
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开幕式,并多次现场直播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这在我国政治活动传播上也是首次;
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
1991年,西昌发射“亚星一号”卫星;
1992年,两次发射“澳星一号”卫星;
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幕式、闭幕式以及记者招待会;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
到了近些年,对预发性新闻的现场直播依旧受到各个电视台的重视,并且在报道的范围和技巧上有新的拓展和丰富。《共圆精彩》是山东电视台2009年10月26日播出的节目,它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开幕式进行报道。该节目充分利用全运会史上最先进的IBC传输技术,演播室与现场充分互动,实时接入现场信号。通过三路记者滚动式现场连线,在提前带观众感悟全运**的同时,更通过演播室访谈对“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理念进行了深入解读。整体节目构思巧妙,表现到位,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精彩云南辉煌60年》是云南电视台2009年9月17日播出的大型直播节目,它的整体制作更富新意。该节目意在庆祝国庆六十周年,全面反映全省各地的巨大变化。直播行动行程两万多公里,足迹遍及全省16个州市,打破了传统的宣传模式,对主题报道的思路与方式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创新,把宣传任务与宣传主题贯注到生动、有趣的现场直播之中。
在现场直播节目的制作方面,中央电视台更是今非昔比,新意迭出。《嫦娥奔月》是该台中文国际频道2007年10月24日播出的大型节目。在总时长7小时10分钟的播出时间里,该节目运用多种手段直播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和探月过程。整个直播分为5个单元,利用卫星发射的公共信号,邀请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等高端人士,详细介绍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行轨迹、中国嫦娥工程的进展,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规划等内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观众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电视台还专门搭建600平米演播室,利用卫星车及月球车模型、太空服模型、月壤、宇宙、星空布景等,在演播室中设计营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月球氛围,让观众在感受中国航天发展的同时,与“嫦娥一号”一起展开一次奇妙的探月之旅。
2.对突发性事件的直播
突发性事件是指不可预料突然发生的事件,往往会带来人员伤害、财产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正是由于其明显的负面特征,为了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群众恐慌,过去采取的态度都是秘而不宣,压下不报,当然就更不会进行电视现场直播了。现在,这种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一方面,这是由于公民具有知情权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理念已经得到实施,灾难发生以后,各级政府会组织力量不遗余力地展开施救。这个时候,电视媒体展开现场直播不仅不会引发群众恐慌,反而能够增强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2007年10月8日,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台风“罗莎”给杭州带来了50年一遇的大暴雨。城市变成水城,城区道路交通中断,数十万居民受灾。面对这场突发公共危机,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临时决定打破常规编排,破天荒地派出35路记者分赴全市采访,其中10路采访小组借用了外台与杭州市相关部门的人员。大家同心协力,推出长时间不间断特别直播节目,承担起了提供信息、引导疑难、服务群众的责任,在灾情中的杭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整体播出过程中,该节目体现出了突发性事件直播独具的一些特征。参与采编与播出的人员一边准备,一边直播。调用了卫星直播车、全向微波直播车、城市交通监控探头、光缆、电话、网络、可拍摄手机等10多种技术手段,共300多个直播信号通道,综合运用记者卫星连线、光缆连线、微波连线、电话连线等信息传输手段,以及现场报道、观众互动等报道形式,对抗洪救灾进行了多层面的展示。由于电视播出平台与城市监控网络联网,交警路面300多个监控探头成了水中忠实的直播机位,传回了最及时、最珍贵的灾情画面。节目第一时间开通了直播热线,接到市民关于灾情报料和求助电话千余个。这些电话不仅成为直播中的重要内容,也为救灾工作提供了直接的帮助。这个名为《大雨袭杭州——抗击“罗莎”特别直播》的直播节目,受到了杭州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中央电视台在突发时间的直播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央视在每天的整点新闻中开始了持续性的现场直播报道。并且在非常规的状态下,不拘一格,善于变通,勇于尝试,尽可能向受众传递最快捷最全面的信息。在《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的直播节目中,他们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次”:
第一,使用了平时几乎从不使用的“突发事件”片头。
第二,对同一条新闻进行反复多次播出,打破了一条新闻在一档新闻中只播一次的惯例。
第三,不停地对新闻进行更新和更正,包括震级修订等;另外,援引了中新社报道浙江地震的消息,后被证实不属实,便多次加以更正,强调市民不要恐慌。在中央台的历史上,播错新闻随后在一档新闻中多次更正,也是史无前例的。
第四,来不及写稿,来不及打稿,来不及制单,电话连线处于随来随接状态,只能在耳机里告诉主持人一个地名、一个人名,立刻就要进行连线,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第五,多方搜集可用信息源,包括本台记者、若干个省的地方台记者,甚至包括中国移动的老总。一个电话过去,告诉对方“马上和你连线”,立刻就能播出。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总体而言,上面提到的“第一次”,大多在常规状态下都属于报道事故,至少也可以说是工作失误或者差错。但是在这里,它们显得无可挑剔,体现出了一种真实而有效的新闻采编工作应具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