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三、反映程度方面的评价

字体:16+-

关于新闻摄影作品反映程度方面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反映的完整性评价

反映的完整性评价,首先要求作品相对完整地拍到被摄主体。这里的拍到,要求被摄主体相对完整,比较清晰地在画面里得到再现,这是技术方面的标准。此外,反映的完整性评价还要求摄影作品在结合标题或者文字说明后,能基本反映出记录目标的“5个W”(即:when、where、who、what、why)。

虽然新闻摄影作品可以借助文字说明来进行表述,但是,摄影的主要功能是形象再现。“以形象说话”才是摄影的本位。

《中国摄影》编辑部主任李波说:“摄影画面要有信息量。”这是对“反映的完整性”的另一种表述。所谓信息量,一般可以理解为:通过画面里的图像,使受众对画面所反映的新闻对象有更多了解。新闻摄影作品应在有限的平面里,尽可能清晰、明了地体现所反映新闻对象的“5个W”。当然,“5个W”都通过形象来表明或暗示的可能性并不太大,不过,以形象语言来表现5个“W”中的“who”(谁)、“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却是新闻摄影作品经常可以到达的形象语言表述的境界。

2.反映的感人程度评价

形象感人,或者形象具有感染性,是新闻摄影作品反映程度获得肯定的一项重要标准。形象越感人,或者说形象越具有感染性,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就越高。

对形象感人的评价,从内涵上看与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五项标准”中“瞬间动人”这一项相类似。举一个例子,法国摄影家富兰克·福尼尔拍摄的《奥玛伊拉的痛苦》,反映的是一位被死神召唤的、浸泡于火山灾难废墟**里的女孩。这幅作品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画面中女孩那双能刺入读者灵魂深处的大眼睛,这双夹杂着哀求、呼救、绝望的大眼睛使受众震撼,这幅获得1986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的作品,让受众对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3.反映的美观性评价

反映的美观性评价是对新闻摄影作品美感方面的评价。虽然新闻摄影作品在一些时候可以忽略美感的重要性,但是,只要有可能,把画面拍得美观一点,在构图、用光、对比设计、幽默感等方面,尽可能有所追求,同样是使新闻摄影作品获得肯定的一项标准。这方面的例子,吴印咸先生拍摄的《白求恩大夫》最为经典。仔细分析《白求恩大夫》,会发现这是一幅用光、构图都十分讲究的作品。不仅如此,这幅作品被摄主体和陪体的动作抓得也恰到好处,环境交代也简洁、明了,反差和影调也十分到位。

4.反映的技巧性评价

反映的技巧性评价,虽然不是特别重要,有的时候却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一些镜头密集,竞争非常激烈的重大题材现场,如何显示出拍摄的与众不同,技巧的发挥,就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在大型运动会上拍摄各种运动场面,要表现出运动员的精彩瞬间,除了要比瞬间抓拍的感觉,还要比诸如追随、爆炸、慢门等不同技巧的合理应用。当技巧用得恰到好处时,反映运动的新闻摄影作品在动感方面,就会比较完美、动人。

5.反映的及时性评价

及时性评价要求摄影作品应在受众有普遍兴趣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发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摄影作品的发表,都是越快越好,越快越有价值。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发表的时机选择有意识地滞后,也会为新闻摄影作品赢得更高的评价。

关于这一点,著名摄影家李振盛在“十年一瞬间”摄影大赛中获得大奖的组照作品,就是一个例子。这组照片拍摄于“文革”期间,但是,选择的发表时机却是在“文革”的十年以后。那时,人们对“文革”的反思日益成熟,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正进一步清算“文革”带来的灾害。这样的时机,在新中国成立后首个摄影系列作品大奖赛上发表作品,这样的选择虽然有点投机,但确实是发表的最佳时机。这组系列作品当时发表出来获得巨大成功,它促进了人们对“文革”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当然,这组关于“文革”的系列摄影作品,同时为作者赢得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5万元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