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第一节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字体:16+-

消息、通讯,是必须确保真实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便是新闻评论、新闻照片,也不能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或是歪曲事实、胡乱臆测。

我们评析新闻作品,首先就应该看看该作品描写事实的文字是否都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普利策说过:“一定要坚信,真实对报纸来说犹如贞操对女人一样重要。”[1]

事实上,每年都有假新闻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

《新闻记者》杂志2011年第一期,评选出“2010年十大假新闻”[2],其中包括:

○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

【“新闻”】中国作协第七届九次主席团会、七届五次全委会昨日就开始在重庆举行,而作协主席团委员陈世旭、舒婷、赵本夫等也陆续到渝。记者从接待人员处获悉,这次来渝开会的作家入住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有的作家还住总统套房。吃的是2000多元一桌的宴席,接送车辆是奥迪车。

【真相】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回应,该报道是失实的。事实真相是:重庆申基索菲特酒店在27层确有一间“总统套房”,但没有任何人入住。全体与会人员用的都是宾馆平日标准的自助餐。会议期间,组织与会人员参观渣滓洞集中营旧址、“打黑除恶”资料展览和到重庆烈士陵园祭奠扫墓等活动,都是集体乘坐大巴、中巴车往返。

○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

【“新闻”】一项权威机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因室内污染所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因此被中国国家科技部列入“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科研课题。记者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国标准化委员会中国青少年卫生健康指导中心最新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因室内污染所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中100万是5岁以下幼儿。

【真相】5月18日,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挂出关于“中国疾控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不实报道的声明。声明中说,疾控中心近日未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义举办过新闻发布会,中心也未发布过任何关于空气污染导致人群死亡的具体数据。同日,中新社总编室发出《关于〈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一稿的说明》:“我社记者于2010年5月16日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十五’科技成果‘室内空气重点污染物健康危害控制技术’推广会上提供的材料,播发了《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一稿,受到一些读者的质疑。现接到会议承办方北京海曼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给我社总编室发来的致歉函,称‘该数据我公司未经核实,对于可能给读者造成的误解我公司深表歉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对此表示认可。”

○70%举报人遭打击报复

【“新闻”】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材料显示,在那些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其中,各类“隐性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因其手段“合法”,行为隐蔽,难以界定,一直处于法律救济的“边缘死角”。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检察举报论坛”上,有专家认为,我国对举报人的保护在立法领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疏漏。专家建议应制定完善各种单行法律法规,以构建完备的公民举报权保护体系。

【真相】《中国青年报》6月22日报道《最高检:“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报道不实》:“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主任王晓新在通报‘12309’举报电话的运行情况时,驳斥了此前‘70%的举报者遭到打击报复’的说法。……这一数字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主任王晓新斥为‘不客观’、‘不准确’。……王晓新说,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案件很少,每年不会超过200件。”

新闻失实的表现有很多种,如语言失实、动作失实、心理活动失实、消息来源的名称失实、新闻人物的个人信息失实、图片失实、事件失实等。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道听途说、轻信他人、未作核实、迫于压力、唯利是图、本领不过硬、道德信念不坚定、把关不严、“合理想象”[3]等。

我们在评析新闻作品时,如果发现新闻失实的情况,就可指出新闻失实之处,失实的本质类型(体制性失实、经济性失实、技术性失实等),并追溯失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