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舆论的作用和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深刻变化、舆论环境日益复杂,能不能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新闻评析者应充分予以关注的。
在进行新闻评析活动时,应重点关注作品在思想舆论引导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一则合格、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新闻舆论的竞争说到底是话语权的争夺,评析者要按照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要求,不断推进新闻宣传的改进创新,不仅显著增强把握正确导向的自觉性,而且显著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努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新闻评析活动要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指导思想和报道方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
在刚刚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个凡是”的现代迷信还禁锢着大家的思想,拨乱反正无法进行,改革迈不开步伐。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不久,《解放军报》又发表与此文相呼应的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于是,在全国迅速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洪流,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樊篱,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最重要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2008年,一些国际反华势力严重干扰奥运圣火传递的事件曾在社会上掀起了舆论热潮,国内一些媒体紧跟热炒,结果不但没有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引发了一些群众特别是部分青年学生的不理性情绪。《人民日报》适时发表了《爱国主义如何更有力》和《爱国热情与国家利益》等系列评论,倡导理**国,有力地疏导了公众情绪,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受到了读者的肯定和好评。
随着网络的弥漫传播,信息的汪洋浩浩****,“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在一个被媒介洪流所包围的环境中,信息的弥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见的弥漫。舆论作为民意的表达和体现具有强大的力量,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说明了民心、民意和舆论的巨大社会威力,而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
“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网上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人民网强国论坛快速反应,在最短的时间里邀请了国家地震局、教育部、建设部、红十字协会等有关人士,就地震预报、灾区校舍倒塌、捐款使用、“万元帐篷”等网民普遍关心的话题与网民进行了交流,消除了许多网民的疑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情绪。
北京奥运会期间,刘翔宣布退赛,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不少网民在论坛、留言版上贴埋怨、不解甚至谩骂的言论。对此,人民网迅速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网上舆论,首先对刘翔因伤退赛新闻发布会进行了视频、图文直播;并在首页显著位置推出“对刘翔说:懂你离开是为王者归来”互动留言,仅四个小时就收到留言8632条,多数网友对刘翔表示支持;距事发仅一个多小时,人民网就推出原创评论《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截至当日18时,有103000多名网友祝福鼓励刘翔。同时,人民网还推出了医学专家对刘翔伤情的解析、赞助商对刘翔退赛的表态等新闻,这一系列报道又对网民理性看待刘翔退赛进行了有力引导。
在具体评析作品的舆论引导技巧时,应看它是否符合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1.宜解不宜避,坚持思想舆论引导的鲜明性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需要引导或解决的问题,有的新闻作品选择直面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另外一些新闻作品则是回避问题、掩盖问题、逃避现实。毋庸置疑,前者的宣传价值更大。
2.宜缓则缓,宜急则急,把握思想舆论引导的适时性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是刻不容缓的,必须尽快解决,另外一些问题则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对于那些“解决宜缓”的问题,新闻作品如果显得急于求成,则不恰当。反之,对于那些“解决宜速”的问题,新闻作品如果显得不急不慢,也是不恰当的。
3.宜全面不宜片面,讲求思想舆论引导的辩证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用全面的眼光,不能用片面的眼光。片面,容易导致偏激、误解、误判。而全面观察,更容易做到客观、严密。新闻作品的视角是以片面的,还是全面的观察为基础,关系到新闻作品的说服力、真实性。新闻采写中的“平衡报道”手法,其实就是全面观察的报道手法。
4.宜诱不宜硬,注意思想舆论引导的启发性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即便是真理在握,要想说服受众,最好也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反之,以居高凌下的训斥姿态,以开门见山、直书观点的“硬宣传”手法,未必能对舆论起到很好的引导、启发作用。
做到以上四点,才能让舆论引导得到受众认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