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四、题材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关注

字体:16+-

受众是传播学中的概念。原先它指的是演讲会中的听众,戏剧表现的观众。在传播学中使用这个词语,指的是包括报刊的读者、广播电台的听众、电视的观众在内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接受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新闻媒体的运作仅仅看作是传播者这一方的事情,根本没有在意信息的接受者一方的存在。在西方,出现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魔弹论”。这是一种典型的传播者中心论,它把受众看作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认为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传媒提供的信息和宣传。随着传媒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竞争的激烈,人们越来越发现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受众不是消极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并且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在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受众都在不同程度地起着制约的作用。

在我国,人们对受众的认识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在先前,我们只是一味地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选择新闻报道的内容。只是异乎寻常地关心传播了什么,而不甚在意这些内容是不是为受众所期待。因此,出现了不少为大家所诟病的媒介自说自话的新闻作品。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不管传播的新闻作品内容多么正确,意义多么重大,如果没有受众关注,不被人们接纳,它是没有任何传播价值的。

新闻作品能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新闻题材显然是一个首当其冲的因素。2007年3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广东3000多公顷的香蕉林患“癌”(巴拿马病),且每年以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全国的主要香蕉产地也都发现该病。2007年3月下旬开始,海南的香蕉正是成熟季节,而前来收购香蕉的经销商越来越少,从每公斤3元左右,跌到了每斤0.1—0.2元,仍无人问津。而海南全省香蕉种植面积65万亩,导致海南蕉农每天损失近1700万元。香蕉的销售与安全问题一时间不仅是香蕉的生产者与各级政府的燃眉之急,也成了广大消费者极为关心的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特区报》于2007年4月2日开始以《“香蕉有毒”纯属谣言》为题,对此进行了系列报道。在全国人民“谈蕉色变”之时,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打响一场为海南香蕉正名的新闻宣传“战役”。该组报道借助国家农业部948项目首席专家、海南省香蕉协会秘书长张锡炎之口,说明国内香蕉有毒的说法“根本不可信”。因为感染“巴拿马”病的香蕉根本不会挂果,所以市场上能看到的香蕉都没有染病。在此基础上,记者还搭乘运蕉车历时两天两夜,行程1500多公里,暗访“绿色通道”,开展实地调查采访,揭露海南瓜果蔬菜出岛被层层“盘剥”的情况。此外,记者还报道了海南香蕉在内地大受欢迎的景况。半个多月的系列报道,《海南特区报》对人民群众非常关心且涉及蕉农切身利益的“香蕉有毒”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社会效果明显,使海南省香蕉产业从2007年3月底每天损失1700万元,逐渐到4月中下旬价格回升到正常状态。该系列报道不仅让海南蕉农充满信心,还让许多观望中的投资者坚定了到海南投资种香蕉的信心。

概而言之,《海南特区报》的这组系列报道,不仅回应了民众的普遍关切,抓住了受众的接受期待,选择了他们所关心的题材,而且还对海南省的香蕉问题进行了由此及彼的系统调查和思考,取得了明显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它后来受到新闻界的好评以及海南省政府的表彰,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