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一:
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
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
□记者 齐淮东 宋弢 通讯员 孙志山 报道
编者按 今年以来,诸城市重整农村组织资源妙招频出:先是以区带村,组建联合党总支;后是以服务代管理,建设农村社区。这两项改革举措,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又为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搭起了有效平台,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农村组织结构改革的有益探索。近日,本报记者赴诸城深入采访,写出这则消息和一篇调查性报道,向读者展示诸城改革的新做法,以资借鉴。
本报诸城讯 在农村集中连片兴建社区,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便捷、周到的公共服务。眼下,一场意义深远的基层组织结构创新正在诸城市顺利推行。从今年7月在18个社区先期试点,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全市已设立65个农村社区,涉及573个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6%。
据了解,以县市为单位连片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在全国尚属首创。
舜王街道金鸡埠村的董福兰老人切身感受到社区化服务带来的便利。今年80岁的她6年前患了胆囊炎,打针输液要到13公里外的舜王医院,一住院就是一周多。7月底,松园社区建成,社区卫生室离家不到2公里,儿子用三轮车推着董福兰去,输完液就回家,啥事都不耽误。
9月12日,在松园社区服务大厅,记者看到,这里设有文教、社保、环卫、计生、治保等服务窗口,负责为周围2公里内6个行政村的5667名群众服务。优抚救助室主任乔冒军原在街道民政所工作,是20个村的“网长”。他说,以前坐等群众上门办事,很多久拖不决,现在离服务对象近了,接到救助申请马上就能到现场查看,有的当天就能办结。
农村社区,一般按服务半径2至3公里、居住户不超过3000户的原则设立。中心村设公共服务机构,即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卫生室、建设环卫室、计生服务室、优抚救助室、纠纷调处室等,由镇政府从现职干部职工或乡镇撤并后富余人员中选派工作人员,为整个社区提供近距离、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这种“3公里服务圈”的建设,为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上的城乡二元结构搭建了有效平台。据市委、市政府9月7日公布的《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奖励办法》,到2008年年底,各乡镇、街道100%的村都要纳入社区化服务范畴。规划中,这样的农村社区有156个,涵盖全市1257个村庄70多万农民。
今年年初,诸城市委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和农村市场机制的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越来越弱化,而面对群众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却缺乏有效的服务平台,不少群众反映“想办的事不好办、办不好”。同时由于乡镇撤并,镇域面积扩大,有的偏远村庄距镇驻地几十公里,到镇上办事成了村民的一件头疼事。经反复研究论证,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农村社区的部署。
“建设农村社区,就是通过创新农村组织结构,实现基层组织由管理农民向服务农民的转变。今后诸城人提起农村社区,想到的不是它管几个村,而是有哪些服务机构和项目,我们的改革就算成功了。”诸城市委书记邹庆忠这样总结。
(《大众日报》2007年9月15日头版)
用新闻影响今天
秦超
2007年9月15日《大众日报》刊发的消息《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许多媒体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此类内容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在时效性、新闻性等方面应该说没有多少优势,但为什么通过作者的慧眼发掘、生花妙笔,却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闻奖角逐中技压群芳、拔得头筹,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呢?
慧眼冷观,开掘新闻价值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获取信息、沟通情况、增进了解的需要。新闻事实在传播过程中能否满足人们的信息需要,是记者衡量新闻事实价值的首要标准,也是受众衡量新闻事实价值的首要依据。
不同的媒体或记者有时对同一新闻事实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相差很大,这其中既有媒体的属性定位、报道风格因素,更与记者个人的能力水平有关。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发现”是一种力量,记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提示新鲜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就是“发现力”。发现力强的记者能够洞察新闻事实的本质特征,能够选择出光芒四射中的最亮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新农村建设又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供遵循,只能以一种创新精神“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007年,山东省诸城市重整农村组织资源,建立了以服务代替管理的农村社区。这一新事物一诞生,就引起了《大众日报》社采编人员的高度关注。激动之余,记者冷静地把其置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中思考、定位,敏锐地认识到“以县市为单位连片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在全国尚属首创”之举,简明、清晰地提炼出新闻事实及其价值。
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都进行了深入报道。目前,诸城的做法已被民政部誉为“农村社区建设的诸城模式”,并确定诸城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工作时,高度评价这一做法是“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好探索”。
春江水暖鸭先知。要能够及时发现新闻的价值,就要以深刻的发现力,勇于、敢于在时代弯弓绷得最紧的弦上放歌,采写出“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新闻,用新闻影响今天、乃至明天的社会进程。
巧用事实,升华新闻主题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在这里肯定了立意,即主题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闻主题要靠题材来实现,不同新闻主题需要不同的题材。
新闻主题一旦确定以后,就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寻觅材料,使取材紧扣这个主题,为表现这个主题服务。“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著名诗人苏轼这两句富含哲理性的诗告诉人们:只有手指拨动琴弦,即主体与客体相结合,才会有琴声。新闻传播者应该做高明的琴师,去拨动新闻事实这根琴弦,使选择的新闻主题这首曲子产生出绕梁三日的优美旋律。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身份差异,让农民长期不能充分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新在哪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作者通过全面而深入地采访、思考,将新闻视点聚焦再聚焦,提炼出“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新闻主题。
围绕这一新闻主题,作者从微观切入,精心选择了80岁的董福兰老人由以前“打针输液要到13公里外的舜王医院,一住院就是一周多”到现在“社区卫生室离家不到2公里,儿子用三轮车推着董福兰去,输完液就回家,啥事都不耽误”,以及社区服务大厅建立后,“以前坐等群众上门办事,很多久拖不决,现在离服务对象近了,接到救助申请马上就能到现场查看,有的当天就能办结”两个具体事例,发挥出以小见大的功效,生动再现了“社区化服务”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农村社区——这一新农村建设模式,终于开始让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信息解读,延伸新闻影响
提供信息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要求得到有用的信息,得到“关于信息的信息”,也就是指对于当前信息的分析与解释。换言之,媒体不仅要告诉受众新闻“是什么”,还要让受众理解新闻“为什么”,通过对新闻蕴含内在信息的解读,增加新闻的服务性。
《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成功地运用了信息解读的手法,在新闻中解读新闻,增大了新闻信息含量,拓展了新闻影响力。消息以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为主体新闻事实,采取点面结合、数据引用、交代背景等手法,对相关新闻信息和资料进行精巧组合,层层解读。不仅对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本身作了报道,有概述有细节有数据,将一个新农村样本活脱脱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农村社区是什么、怎样建设,到农民怎样与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一一进行详细的阐释,读来使人可感可知,可看可学;而且将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越来越弱化,而面对群众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却缺乏有效的服务平台”,“经反复研究论证,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农村社区的部署”等背景资料不留痕迹地穿插、糅进消息中。
消息还通过客观叙述和直接引证等手法,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远景进行前瞻:“2008年年底,各乡镇、街道100%的村都要纳入社区化服务范畴。规划中,这样的农村社区有156个,涵盖全市1257个村庄70多万农民”,“‘今后诸城人提起农村社区,想到的不是它管几个村,而是有哪些服务机构和项目,我们的改革就算成功了。’诸城市委书记邹庆忠这样总结。”读者从这篇消息中既可获取许多欲知而未知的背景信息和新知识、新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又能从中深刻感受到新闻事实的深远意义,给人以鼓舞。
(刊于《军事记者》2009年第1期)
作品二:
“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
本报四川北川5月15日电 (特派记者李英挺 通讯员胡金文)15日上午10点37分,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地震灾区夏禹电力公司的一堆废墟上。当誉欣终于获救时,废墟上守候的人群响起一阵欢呼掌声。誉欣永远无法忘记这一时刻——被埋在坍塌建筑68个小时,当她绝望时,来自海南的地震紧急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为她打出一条生命通道。
誉欣被救出后,救援队员担心强光刺激她的眼睛,马上用布盖在脸上。誉欣躺在担架十分激动,由于双眼被蒙不能亲眼看到这群救命恩人,她只知道这是来自海南的救援队。她一边哭着一边说:“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给我留个电话,我一定会去海南感谢你们。”
地震灾害发生后,北川县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垮塌。15日早晨,居民扶老携幼从县城往任家坪方向撤离,北川县城一片死寂,大部分房屋垮塌形成巨大的水泥瓦砾场。海南地震紧急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往县城前进,沿着已经无法辨认的县城主干道前行,仔细搜索巨大水泥石块下面传出来微弱的呼救声或呻吟声。
早上9时许,海南地震紧急救援队正在废墟中搜救幸存者,有人报告:该县夏禹电力公司,废墟中发现有幸存者呼救。
9点10分,海南地震紧急救援队紧急驰援现场。在废墟中艰难挺过了60多个小时的誉欣告诉队员,自己身体状况很好,脚拇指还有感觉;
9点23分,救援队员把埋压誉欣的铝合金窗剪断;
9点40分,成功剪断压在誉欣身上的混凝土梁柱钢筋,慢慢地把石块往外刨;
10点08分,救援队员再次换下第二梯队,加快救援速度;
10点20分,刨出废墟空隙越来越大,誉欣的头可以扭动,左脚可以伸出;
10点37分,最后的时刻到了——5名救援队员从狭小的废墟间隙,将誉欣救出……
30岁的誉欣是夏禹电力公司调度办公室的一名职工,地震时正在办公室上班,一阵天摇地晃后,所在办公楼坍塌,68个小时里就靠办公桌上的水维持生命。
余震引起旁边山体不停地有石块哗啦啦滚下山,进入夏禹电力公司救援现场高10多米的危桥时倾斜越来越大,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海南地震紧急救援队负责人立即做出决定,所有队员蹚水过河,踏着余震继续寻找埋压在废墟的幸存者。
(《海南日报》2008年5月16日第4版)
用温情传播生命的希望
郗奔 陈浩
汶川地震,举国悲恸。面对灾难,人们慷慨地伸出了援手。但并非有了援助,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间在流逝,人们对拯救生命的信心也慢慢减弱。正是此时,海南日报刊发了《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一文,作者如同讲述自己的一段回忆一般,情深意切,传递的是信息更是希望,讲述方法和写作手法值得借鉴。
讲得真,能传递爱传递希望
宫崎骏曾说,迪斯尼的童话故事把孩子们骗了,其实不管是迪斯尼童话的是非分明、纯洁善良,还是宫崎骏漫画的世态复杂、接近人性,都有个主题就是爱,都有个目的就是寻找希望。灾难报道也是一样,不能为了灾难而写灾难,报道的责任应该是在表述事实、揭示问题的同时寻找并指明希望所在。
《海南》一文描写了北川一名电厂职工誉欣被救的过程,事情不大,着墨不多,但却振奋人心。
地震发生已68个小时,距72小时的最佳救援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当被埋人员和全国人民的希望慢慢减弱时,没有一件事情比拯救一个生命更具有震撼力、更能鼓起人们战胜灾难的勇气。记者用这篇文章告诉所有人,希望还在,还有更多生命我们可以去拯救!
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当时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抢新闻影响了救灾工作。该文作者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和责任感:“救援队员担心强光刺激她的眼睛”,用布盖在誉欣脸上;誉欣那句“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
正是这种希望所在,使得文章读起来犹如在讲述自己的经历,也会不自觉地随着现场的气氛而紧张,随着誉欣的获救而欣喜。
讲得巧,在被感染中实现传播之效
曾有人说,童话故事是假的,却被说的跟真的一样;新闻是真的,却被写成假的一般。这至少说明在“写”新闻上,我们可以向“讲”故事的人借鉴很多好的方法,使新闻读起来更具感染力。
我们听故事时,情绪经常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会为了某个情节或惋惜不已、或振臂而怒,甚至因为故事没听完而寝食难安,因为讲故事的人往往会把细节描绘得惟妙惟肖、如影再现。新闻报道也讲求故事化,而故事化离不开恰到好处的细节。
《海南》一文清晰描写了抢救誉欣过程的时间节点,甚至精确到分。翔实的数据,紧迫的时间刻画救援原貌,渲染救援氛围,令全文真实、生动,使救援工作形象、有味道,不仅为读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极大刺激读者的敏感神经、开启读者的情感闸门。作者潜心捕捉讲述的这一连串时间细节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提升了传播效果。
讲得精彩,读来就更有味道
严格意义上说,现在“读”报的人少了,但并没有说他们是“看者”,而是坚持用“读者”这个称呼。因为报纸受众虽不“读”但读的心态仍在,遇到好的文章仍不免多看几遍,甚至收藏起来,这就要求文章不仅要值得看,还要让人回味无穷。想要使文章耐读就必须讲得精彩,只有讲得感人,才能对读者有所触动。
《海南》这篇报道借鉴讲故事的手法,在传播方式上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契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经历了地震初的震惊,以及两天多的等待后,人们最期待的就是还有生命奇迹的发生。为此,文章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将结果告知受众,鼓励人们不要放弃希望;尔后,受众会进一步地想了解生命奇迹的发生过程,文章接着使用大量笔墨将救援步骤、方法、结果为读者一一详述。了解事件全貌后,读者的关注点可能会转移到类似的生命奇迹是否还会再发生,文章也不失时机地写到救援队员蹚水过河,踏着余震继续寻找埋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使人们的希望得以继续延伸。
在讲故事中,有的人为吸引听众往往会刻意夸大某些情节。对此,对于讲故事的方式我们切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在新闻采写中取其精华,为文章增色。
(刊于《军事记者》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