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善华.家庭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7.汤兆云.当代中国人口政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0)
8.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彭德华主编.家庭教育新概念[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11.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13.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4.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余本枯.家庭素质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17.叶立群总主编,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8.周俐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9.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0.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1.赵忠心.中外家庭教育荟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2.王爱民.独生子女教育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3.万钫.优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4.CB科瓦廖夫.家庭关系心理学[M].毛疆,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25.朴永馨,张宁生,银春铭,魏华忠.缺陷儿童心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6.朱家雄.幼儿家庭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27.[美]艾·弗罗姆.爱的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8.中野佐三,著.孩子和家庭成员的关系[M].愚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9.周蓉辉.对我国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机关党委,2010(8)
30.洪明.教育生态视域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31.姚金泽.大学生道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初探[J].辽宁经济,2010(5)32.金丽娜.独生子女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新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3.庄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3)
34.于瑞红,李晓宇.试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5.左鹏,史金玲.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障碍与社会支持系统构建——来自四川W县的调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6.王成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革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09(11)
37.赵成章、王琳娜.浅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J].中国商界,2009(184)
38.李京蔓.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9)
39.栾俪云.变迁中的中国家庭与儿童看护的社会学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9(8)
40.孟霞.当代中国社会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变迁[J].湖北社会科学,2009(5)
41.章淼榕、何彩萍.上海市80后青年生育观现状调查[J].青年文化现象,2009(4)
42.江翠娟,李军.浅析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的关系[J].预防医学论坛,2009(3)
43.周沛,周进萍.独生子女风险及其保障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9(1)
44.李星.从家庭结构看留守学生问题的成因[J].科教文汇,2008(11)
45.王令坤.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的影响[J].吉林教育,2008(8)
46.左学金.由地震和独生子女存活风险引发的几点思考[J].人口与发展,2008(6)
47.曹桂芝.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改革开放30年农民生育观的变迁[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8(6)
48.晏月平.我国人口家庭结构变迁的经济社会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4)
49.罗天莹.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生育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1)50.夏辛萍,许坤红.当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形态缘起的社会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5)
51.李建明,等.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现状、趋势与问题[J].人口研究,2007(1)
52.王芳.我国北方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06(4)
53.陈雯.独生子女——我国人口视野中不容忽视的焦点[J].探索与争鸣,2006(4)
54.一心,王玲.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55.周福林.我国家庭结构的统计研究[J].经济经纬,2006(2)
56.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57.颜雪梅,崔世泉.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研究,2005(12)
58.杜德栎.独生子女爱的养成家庭生态危机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9)
59.杜德栎.独生子女爱的养成家庭生态危机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9)
60.严云堂.易子而教: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模式新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5(3)
61.邱莉.试论家庭生活方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J].幼儿教育,2004(12)
62.马志国.家庭生活方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J].家长,2004(10)
6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64.张笑燕.城镇居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调查[J].教学与管理,2004(7)
65.曾彬,鲁清.关于城市幼儿家庭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J].关注,2004(6)66.曾彬,鲁清.关于城市幼儿家庭教育投资问题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4(5)
67.胡亮.由传统到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J].西北人口,2004(2)
68.李德明,陈天勇,李责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7)
69.洪秀敏.儿童社会**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70.关颖.家庭关系及其基本特征[J].家教指南,2003(3)
71.关颖.家庭结构的涵义及类型[J].家教指南,2003(2)
72.董小萍.由丁克家庭的产生透视当代中国家庭生育观的嬗变[J].当代青年研究,2001(6)
73.孔令梅.关于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9)
74.刘宝驹.现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变化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0(6)
75.冯晓霞.中国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J].学前教育研究,1997(3)
76.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
77.肖征.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J].丹东师专学报,1996(67)
78.王友彬.90年代育龄夫妇生育心理特点——山东省新婚夫妇生育心理调查[J].人口研究,1991(6)
79.陈佩.生育观的变迁和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0.周丽妲.生育观念在近代以来的嬗变——以节制生育运动为基点展开论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6
81.王赪.单亲家庭幼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对兰州市26所幼儿园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82.包头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组.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工作的建议[BE/OL],2005[2005-12-20].http://zfwz.baotou.gov.cn/zfsw/zjgwz/zjjy/zjjy_200516.htm
83.王颜梅.兴趣班到底为了谁的兴趣?[N].海南日报,2006(6)
84.青少年价值观九成源自媒体[N].北京晨报,2004-12-03
85.关于离异单亲家庭孩子成长教育的问题.扬州市网上家长学校,http://www.yzswx.net/?artid=18614&F=view.html,2010-05-31
86.江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影响及对策.http://www.chinapop.gov.cn/rklt/gzyj/200407/t20040719_121621.htm,2004-04-06
8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http://baike.baidu.com/view/4507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