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阶段倡导和尝试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近十年的事,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还是近五年的事,尤其是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2001)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颁布以后开始的。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疑惑甚至歧义都是难免的。但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与几个关系——科学与技术中的探究、探究式与其他活动形式、过程与结果、兴趣性与有效性、环节与完整过程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的偏差。
1.探究可以在科学与技术两种活动中进行
在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中,实际上也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我们既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了解周围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与相互关系,从而使他们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本质,即世界是有规律的,一些规律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探究来认识的;也要让幼儿了解到,为了某种目的我们也会设计一些工具和物品来帮助我们。让幼儿通过经历这样的设计和探究过程,初步体会到技术的本质,即技术和工具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类可以利用技术和工具改变日常生活。
2.探究应成为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要与其他方式相互补充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被一些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家的意见告诉我们,探究式科学教育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前儿童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够增进幼儿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和创造等科学品质,获得内化的科学概念、知识经验和相关技能。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学习科学的理论也都支持了这样的观点。
但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倡导儿童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但是,探究只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而不是唯一方法。正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所指出: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如游戏、扮演、阅读文学作品等各种方法。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多地需要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虽然这些游戏和生活化的活动在系统性、逻辑性和深入程度上不如探究式科学活动,但因其自然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深受幼儿的喜欢。因此,要有一些生活化的探究内容和形式,如以每天值日生工作为依托的有关自然角和天气预报活动,沙水、美工等区域活动,它们本身就具有科学探究的某些性质,教师要关注这些活动,挖掘其中的科学教育价值,使其做得生动而有意义,并可在此基础上发现幼儿关注和感兴趣的、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引导他们开展系统的系列探究活动。总之,幼儿的探究内容、关键概念和形式还要避免小学化,既要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也要有生活化、游戏化的科学活动。
3.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过程、发展相应的能力和形成相应的关键概念应统一在同一个或同一系列活动之中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知识经验与概念三部分构成的。具体到一个个科学活动时,学前儿童科学态度与精神的获得是附着在活动过程之中的,经历探究过程、增进相关技能、发展探究能力、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和关键概念,要统一在某一个或某一系列科技活动之中。任何只注重过程不关注幼儿能力、知识经验与技能的探究都是不适宜的和低效率的。
4.兴趣性和有益性(或发展性)的统一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我们不仅要在活动中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通过适宜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动机和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都要探究、都能探究,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对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选取那些幼儿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指向本领域关键经验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使其具有由浅入深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引导幼儿探究这些问题,将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有价值的发展。
5.探究式科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探究的各个环节是不能分割的
无论对自然问题的探究,还是在技术与工具设计和制作中的探究,都有其基本的探究环节和步骤,而这些环节和步骤,应该统一在同一个或同一系列的活动之中,使幼儿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或主题,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和环节,而不能在探究“水”中发展幼儿的提问能力,在探究“兔子的食性”中发展猜想和预测能力,在其他活动中再发展实验和观察能力等。总之,不能通过不同的活动单独学习或训练某一个环节和技能,割裂的学习不是真正的探究,也不能使幼儿体验到科学的过程与本质。
关于探究式科学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以下几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在幼儿园阶段哪些主题和内容适合于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其次,幼儿关键科学概念的发展进程和线索如何?探究活动如何促进幼儿关键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再次,关于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目前已有了基本认同的步骤与环节,但具体的适合幼儿园阶段的指导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也十分迅速。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加,科学家对科学教育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对科学的理解更加趋近本质,科学教育的实践将更加生动、深入而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