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

四、材料的呈现方式

字体:16+-

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能有效地构成材料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学习总是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在操作和支配材料的过程中,神经上的、肌肉上的和感觉上的刺激,导致幼儿越来越意识到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思考和表述使他们把这种动觉的经验提高到思维的水平。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建立概念的方式。教师把结构好的材料呈现给幼儿,让他自由地按自己的设想去进行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让他走上学习科学的道路的一个好办法,也是使幼儿建立有能力学好的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材料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能否引发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否引导幼儿逐渐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关系。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有效的呈现材料的方式的经验。以下几种呈现方式可供参考:

1.开放式呈现

幼儿园科学发现区(及科学发现室)的材料、自然角的各种材料都是一种开放性的呈现方式。

以开放的方式呈现的材料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区域及区域中的各种材料。面对同样的材料,幼儿的操作、改变、组合方式可能是很不相同的,幼儿所发现和感受到的事物的特点和关系也是不同的。

采用开放性的投放方式,有利于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操作物体,使幼儿有更多自由发现的机会;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并提供进一步的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以开放的方式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是经过教师仔细研究、斟酌和选择的,是结构好了的,而不是随意投放的。教师对幼儿操作各种材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能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等都应有充分、明确、清楚的预想,以便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设想,有更多的发现。

2.主题或任务式呈现

教师常常也会采用一种有“主题”和“任务”的投放材料的做法。

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技术设计和制作活动中,常用有主题的投放材料的方式。例如,做娃娃、做汽车、做火车、做小挂饰等活动,教师要在固定的科学发现区和自然角里的材料之外,按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和主要工具三大类,为幼儿提供完成某一主题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所需要的材料主要在这些材料范围内选择。

教师也可以给幼儿提出某个具体问题或任务,让幼儿选择一定范围内的材料尝试着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分为两部分:构成问题或任务的材料,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能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暗示和线索。以下是这方面的实例:

实例1 不用手,想办法把鱼缸中的曲别针和小钉子取出来

构成问题或任务的材料:装有很多水的鱼缸,里面放有曲别针、钉子、石子、小铁片等。

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小碗、勺子、磁铁、小棍、绳子、钩子、捞鱼虫用的小抄子等。

这些材料会引发出幼儿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 用碗和勺子把水弄出来,再把东西倒出来。

● 用磁铁拴上绳子把里面的许多东西吸出来。

● 用绳子拴上小钩子把其中的一些东西钓上来。

● 用勺子往上捞。

● 用小抄子往上捞。

……

实例2 把冻在冰里的玩具取出来

构成问题或任务的材料:若干个幼儿喜欢的被冻在冰里的小玩具。

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剪子、锤子、积木、盘子、小碗等。

这些材料引发出幼儿如下解决问题的方式:

● 用剪子戳冰块。

● 用锤子砸。

● 用自来水冲(幼儿自己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

● 用积木砸。

● 在地上摔。

……

实例3 把冰装入瓶中

构成问题与任务的材料:瓶子和大于瓶口的冰块若干。

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锤子、刨子、凿子、小锯、小铁棍、碗、勺子、酒精灯、热水(但不至于烫着孩子)、塑料袋等。这些材料引发出的探究行为是:

● 用锤子砸。

● 用凿子凿。

● 把冰放在碗里,倒上水。

● 用小锯锯。

……

3.问题情境式呈现

将材料进行仔细的结构,使其构成一个问题情境呈现在孩子面前,这将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例如,“种在石头、沙子、锯末和土里的四盆种子,谁先发芽?谁长得壮?”“我们借助于磁铁,从玻璃缸外面能把哪些东西取出来?”等等。

实例 盐水与清水里的鸡蛋

幼儿看了老师提供的材料说:这个水多,所以它漂着。

教师:你们用什么办法搞清楚它呢?

幼儿:这里多放些水。哇!它还是沉的。

幼儿1:我认为它沉是水凉。

幼儿2:不对。是因为鸡蛋重。咱们换个位置试试。

幼儿:我们试过了。看,它们都是在这边漂着,在那边沉。

幼儿1:这边水里有东西,所以它使鸡蛋漂起来。

幼儿2:是糖。

幼儿3:是肥皂粉。

幼儿4:它像是海水,不是肥皂,又没有泡泡。

教师:有人认为是肥皂水,有人认为是糖,有人认为是海水。我们用什么办法把它搞清楚呢?

幼儿5:盐水比清水更浓。

幼儿很谨慎,不去尝。但教师提议只呷一小点儿,并做示范来担保。

幼儿发现:是盐!

教师:鸡蛋为什么在盐水里漂浮,在清水里却不呢?

幼儿1:盐把水变“重”了。

幼儿2:因为盐使鸡蛋漂在水上。

幼儿3:盐水像海水,因为它里面有盐。

幼儿4:盐水让鸡蛋待在上面。

4.分层呈现

我们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地探究和发现,努力让他们体验人类的科学探究与发现,重演科学的历史,关键是要给幼儿一种处于科学家地位的感觉,给幼儿一种发现和能胜任的感觉。而这种重演是让他简约式地重演,让他们在半小时或稍长的时间里做到第一个发现者用了许多星期甚至许多年才做到的事。这样的教育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分层投放材料就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发现由很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丰富的知识经验。

实例1 幼儿自由探究沉浮,教师通过分层提供材料引导

(1)第一层材料,教师为幼儿投放: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小块木头、一颗弹球和一个橡皮泥做的小球。

教师介绍:这里有一些东西,看看哪些会沉?哪些会漂浮?

幼儿通过操作会发现:重的东西下沉,轻的东西漂浮。

(2)第二层材料,教师又加上一小块比那个软木塞和木块都轻的橡皮泥,还可以加上一只乒乓球、一个和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泥球、一团揉成拳头一样大小的铝箔、一块石头以及一块切成与石头同样大小、一样形状的海绵。

幼儿通过操作会发现: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

(3)第三层材料,教师为幼儿选择既会沉又会浮的东西,如海绵、泡沫塑料,开始是浮的,慢慢会沉下去。还需要选择要它沉就沉,要它浮就浮的东西,如开口的乒乓球、有盖子的透明的小瓶子。

幼儿通过操作会发现:里面有空气的东西会浮。

实例2 接亮灯泡

(1)第一次投放材料:教师给幼儿每人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和一根电线。

教师:你们试着找出接亮电灯泡的方法。

幼儿进行充分的尝试。

在幼儿充分尝试后,教师发一份预测单,记录哪一种能接亮,哪一种接不亮。摆出9种连接方式。

预测单成了一份记录,记载点亮灯泡的各种接法。幼儿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充分尝试后,归纳出接亮的关系:只要灯泡触到电池的顶部或底部,电线把灯泡和电池的另一头连接起来,灯泡就亮了,与电池的位置没有关系。

(2)第二次投放材料:教师增加了一根电线。

幼儿尝试着用一节电池和两根电线点亮灯泡。幼儿可能把两根线连成一根。

教师可以问: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幼儿会继续探究,发现其他的连接方法。

(3)第三次投放材料:不出头的导线或两头有塑料绝缘层的电池进行尝试。

幼儿会发现金属丝必须露出来,电池两端的塑料必须去掉使金属露出来。

(4)第四次投放材料:增加两节电池。

幼儿会发现电池的多少会改变亮度。

幼儿还会对两节电池的方向产生新认识。

(5)第五次投放材料:木片、金属片、塑料片、曲别针、纸片……

幼儿通过探索会发现什么材料导电,什么材料不导电。

在幼儿获得了上述经验后,让幼儿观察电工工具的把手、电线的包皮是什么材料做的,进而理解导电与安全措施。

实例3 探索磁铁

(1)第一次,先向幼儿提供磁铁和铁钉、曲别针、木棒、纸、布、塑料等物品。

幼儿通过探究和操作,可以直观地看到和感知到磁铁能吸住铁制品,从而认识到磁铁的基本特性。

(2)第二次,为幼儿增加一些像铁但不是铁的发亮的物品。

幼儿逐渐尝试着用磁铁鉴别和判断铁制品与非铁制品。

(3)第三次,提供条形磁铁。

在幼儿感知了磁铁的基本特性后,通过探究和操作条形磁铁,幼儿会发现磁铁有两极,有相吸、相斥的特性。

(4)第四次,提供硬纸板、玻璃板等材料,安有铁钉或曲别针的小人或各种物品的图片,里面装有各种小的铁制品的各种玻璃或塑料容器。

幼儿通过操作会发现磁铁可以不直接接触这些物体而能使它们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