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第2版)

四、学前儿童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卫生要求

字体:16+-

(一)晨(午、晚)检

在儿童早晨起床或入园时,中午起床及晚间入睡前(寄宿制幼儿园),应通过一问、二摸、三看、四查进行健康状况的观察。如儿童入园时,要询问有无发热、咽痛、咳嗽、腹泻等症状,是否接触过传染病患者;摸摸他们的额头、颈部、手心是否发烫,腮腺及淋巴结是否肿大;看看他们的神态、口腔、眼、皮肤等有无异常;查看他们口袋里有无不安全的东西,如纽扣、图钉等。

在观察中如发现儿童身体不适,应量量体温,发现可疑传染病者,应立即隔离观察(参见本书第七单元第五课)。

(二)进餐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饮食要定时定量。

儿童要安顿吃饱。一般儿童要做到一日三次正餐,上午、下午各加餐一次。年龄大点的儿童,上午的加餐可以取消。每天按一定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吃饭,天长日久,儿童就会形成正常的饮食习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消化器官会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在每次吃饭前就做好了生理和心理的准备,到接近吃饭的时候,就会自动分泌消化液,产生饥饿感和食欲。若儿童不定时吃饭,经常吃零食,胃里不断存留和消化食物,胃肠道得不到休息,到了该吃饭时没有食欲,时间长了会影响儿童的健康。

吃饭除了要定时,还要定量。特别是要防止儿童爱吃的食物吃得过饱,不爱吃的食物吃得过少,以致饥饱不均,这样易造成胃肠道消化功能的紊乱。

(2)要细嚼慢咽,不狼吞虎咽。

食物被咀嚼得是否充分,会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对蛋白质食品特别是肉类,咀嚼不充分,则消化吸收率明显降低。被充分咀嚼的食物能与唾液融为一体,并把食物中味觉物质溶解出来,能使儿童品尝出食物本身丰富的滋味,使食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充分地咀嚼可以向饱中枢频频发出刺激信号,以避免出现过饱的状态,此外咀嚼还能增进口腔,特别是牙齿和齿龈肌肉组织的健康。因此,儿童在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吃快,而吃汤泡饭、水泡饭,食物未被充分咀嚼就咽下去了;有的保教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催促孩子快吃,吃得慢的孩子有时会遭到训斥,这样不仅舍弃了咀嚼的好处,还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不利于儿童的消化吸收。

(3)要精神集中,不要边吃边玩。

食物的色、香、味对引起儿童的兴趣十分重要,进食和消化的过程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和调节。有的孩子喜欢在吃饭时说话,有的孩子边吃边看画报或电视,这样就不能感受到食物的色、香、味,也不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对进食过程的调节。要为儿童创造安静、愉快、有次序的环境,在吃饭时,成人不说与吃饭无关的话,饭前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有时孩子吃得少一点,也不要勉强他们多食,过多的干涉,反而会引起厌食,更不能在吃饭时责备孩子,要让他们集中精力进食。

(4)爱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不挑食、不偏食。

有些儿童爱吃甜食、零食,如蛋糕、糖果、巧克力等食物,不爱吃豆制品、一些蔬菜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而且一旦形成固定的口味,长大成人后也难以适应多样化的膳食。

由于儿童的“受暗示性”“模仿性”,大人在饮食上的习惯和言行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在孩子面前,大人不要讲诸如“我不爱吃……”之类的话,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先入为主,就可能对某种食品产生反感,不爱吃这种食物了。有的家长太娇惯孩子,吃饭的时候,好像是在“求”孩子吃饭,百依百顺,姑息迁就,这样也会助长孩子偏食的毛病。

(5)要向儿童讲道理,鼓励他们好好吃饭。

要经常向儿童讲道理,用语言引导他们,增加他们的食欲,并随时纠正他们在饮食上的不良习惯,如进餐时经常问问孩子今天吃的什么?还可告诉孩子饭菜的名称、味道等,然后表示出非常想吃的意思,鼓励孩子吃。

资料链接

宝宝的进餐习惯是父母培养的

孩子饮食不良习惯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没有科学地喂养孩子。如有些孩子1岁多就能自己拿匙熟练地吃饭了,而有些孩子快上幼儿园了,还不会自己吃饭!而这个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所以,抓住培养孩子饮食好习惯的时机和父母的态度很重要。专家认为,1~3岁的孩子愿意自己做事,不愿按成人意见办事,但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心理活动受来自外界的影响,是被动的一种行为。表现在进食方面,喜欢自己吃饭,用自己固定的碗和餐具,坐在固定的位子上吃。父母应投其所好,给孩子专用碗筷,专用吃饭桌凳,让孩子养成在这种氛围中吃饭的习惯。

2.就餐卫生

儿童的就餐环境应安静愉快,保持良好秩序,必要时还可播放轻音乐。环境嘈杂紊乱,情绪兴奋紧张,会抑制摄食中枢而影响消化吸收。给儿童提供的桌、椅及餐具要符合他们的特点。进餐时不处理问题,以使孩子心情愉快。

每餐开始时先供给的应是儿童不太喜欢的食物,然后再供给其他食品,因为在饥饿时容易接受他原先不熟悉或不喜欢的食物。一次送到孩子面前的食物数量最好要比他摄取量少,不够可以让他再要,这比一下子就端出一大碗,使他没吃之前就感到无法对付要好得多。儿童在吃饭前要洗手;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掉在地上的食物不要捡起来再吃。

一般情况下,儿童到了3岁的时候能自己使用筷子,不需要别人帮助,自己独自吃饭约在3岁半的时候。当孩子可以自己进食时,父母不应再喂了。

水果应安排在饭后吃,空腹最好不要吃。虽然果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但果皮中残留的农药量比果肉中高2~10倍,而且用水是洗不掉的。为了防止农药对身体的危害,在吃苹果、梨、桃等要洗净后再削皮;吃广柑、柚子一类的水果要先洗净,然后再剥皮;像葡萄、草莓一类的水果,可以用高锰酸钾水浸泡,在用清水冲洗干净。削好皮的水果最好马上吃,若放置过久,一些成分将会被空气氧化。

(三)睡眠

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细胞容易发生疲劳。而正常的睡眠是大脑皮层广泛抑制的结果,在皮层抑制的情况下,皮层细胞的功能损耗得到恢复,可见,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机能,能保护皮层细胞免于功能衰竭。不仅如此,睡眠时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减弱,骨骼肌张力降低,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呼吸变慢,生长素分泌增加,对促进生长发育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保证高级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使他们在学习或游戏时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记忆力好。

儿童的睡眠时间,应随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异。年龄小体质弱的儿童睡眠时间需相应延长,3~4岁每天需要12~13小时,5~6岁每天需要11~12小时。

睡眠不但要有足够的时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质量,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

睡前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16℃~18℃;儿童睡眠环境要安静,安排儿童睡眠时动作要轻,态度要和蔼,要求儿童动作也要轻;睡眠时盖被要松软,应根据季节更换盖被,一般10月后换厚被,5月换薄被,夏季换毛巾被;午睡应脱衣或脱掉部分衣服,内衣要干净,柔软并宽松适度;枕头长度大致与肩宽相同,宽与头长相同,不宜过高或过低,否则会影响血液循环。

2.营造温馨的睡眠氛围

睡前不要让幼儿从事过度兴奋的活动或太紧张的脑力劳动;不要长时间看电视,更不要看惊险的电视节目;不大声斥责儿童,可进行讲故事、温和地谈话等安静、有趣的睡前活动,安抚幼儿情绪;就寝时间一到就关灯,让房间变暗(可保留夜灯),以便让幼儿情绪稳定,安静愉快地入睡。

3.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按时入睡,睡得好,按时起床;要有正确姿势,双腿弯曲,向右侧卧睡,这样不仅能使全身肌肉得到最大限度的松弛,不致压迫肝脏、心脏,还能帮助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肠输送;用鼻呼吸,冬季要掖好被子,不露肩,不蒙头睡觉,不睡沙发床等;自己整理床铺、被褥,按顺序穿脱衣服、鞋袜,衣服脱下后不乱堆乱放,有次序地叠整齐,放在固定的地方。

4.父母要以身作则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许多年轻人睡前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入睡的时间越来越晚,对于有孩子的年轻父母来说,这种生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养成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所以,为人父母者要注意以身作则。

5.幼教工作者要合理组织儿童的睡眠

幼教工作者在组织儿童睡眠前,应提醒儿童不要把小玩具或捡拾的小物品带到**玩,以免影响睡眠或发生危险。对于个别吵闹、调皮的儿童要给予特殊的照顾,避免大声训斥。组织睡眠时,动作要轻柔。睡眠前,幼教工作者应在卧室巡视观察,了解儿童的睡眠情况,随时纠正和处理睡眠中所出现的问题。

资料链接

睡眠与生长激素的分泌

俗话说“睡得好,长得快”,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促进身体长高的生长激素与睡眠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一天24小时内是不平衡的,80%的生长激素在人睡眠时分泌,特别是处于快速生长期的孩子,这个阶段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夜间分泌的生长激素是白天的3倍以上。生长激素分泌受睡眠质量影响,在入睡初期的深度睡眠时分泌最多,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达到最高峰。如果睡眠受到干扰,睡眠质量不高的话,生长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身高的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且睡眠时脊柱、双腿、关节的骺软骨全部处于放松状态,摆脱了身体的压迫及重力的影响,可以自由伸展,有利于骨骼的发育。为此,专家建议,学前儿童睡觉最迟不能超过晚上9时,一般以晚上8时前睡觉最为适宜。这样,既保证了充足的睡眠,又不会错过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期。所以,要使儿童长得快,充足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

(四)盥洗

盥洗不仅能使皮肤保持清洁,还能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是维持自身健康和培养自我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良好的盥洗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其中包括早晚及午睡后用流水和香皂洗净身体的**部分;饭前、便前、便后、手脏时能主动洗手,随时保持清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按时剪指甲;晚上洗脚、洗屁股,定期洗头、洗澡;洗脸、洗手的方法要正确;要有专用的毛巾、漱口杯等。

幼教工作者要教给新入园儿童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好儿童的盥洗工作,即使是大一些的儿童,在新学年开始时,教师也应再次示范和要求,以巩固正确的方法。

(五)如厕

培养儿童按时排便的习惯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耐心进行。

对于小班的儿童,首先应教给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要大小便的欲望,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如何坐盆或蹲坑,使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开始培养时,可让儿童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蹲坑或坐盆,以便形成条件反射,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分钟左右。对于没有在规定时间排便的儿童,一定不要训斥,要有耐心,逐渐培养他们,直到习惯养成为止。

幼教工作者不仅要负担培养儿童定时大小便的任务,还要观察了解排尿、排便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疾病,及早采取措施。

(六)上课

上课的时间应安排在每天精力充沛的时间段内。如果上课时间过早,儿童匆匆忙忙入园而引起的情绪紧张是一种精神刺激,使儿童过度兴奋而不易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继而又容易发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从大量的观察资料中看出,儿童上课在早饭后半小时开始为好。每节课持续时间应根据不同年龄的主动注意时间而规定。年龄越小,其兴奋不宜集中,注意力不持久,主动注意时间越短。3岁的儿童主动注意时间为7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可比主动注意时间长一些。因此,我国幼儿园的上课时间和次数如下:小班每天1节,10~15分钟;中班每天2节,每节课20~25分钟;大班每天2节,每节25~30分钟,大班末期可适当延长5分钟。教师应严格掌握时间。

上课环境要干净,并有良好的通气换气设备,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光线要充足。另外,上课时,还要培养儿童坐、立、行的正确姿势,注意保护儿童的视力。

(七)游戏和户外活动

儿童应有较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能使幼儿获得充足的阳光,享受新鲜空气,并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变化,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的疾病,促进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育。夏天大部分时间应在户外活动,春秋季节每天应不少于3~4小时,冬季每天不少于2小时。游戏和户外活动可适当结合。

此外,户外活动还应注意选择场地,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