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本问题讨论

十三、教育中如何顾及儿童的兴趣

字体:16+-

兴趣是很重要的学习品质,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儿童投入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当中时,儿童的专注度可以被极大地调动。伴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旺盛的精力,儿童的求知欲被不断激发,促使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劳动。

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家们对于教育与兴趣的关系有诸多探讨,很多理论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儿童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儿童的兴趣。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教育家洛克、卢梭认为,把学习变成使儿童厌烦的事情是教育规律所不能容许的,教师应当利用儿童好奇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养成学习本来没有兴趣的事物的习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应当注意到以儿童兴趣为标准。赫尔巴特是系统而完整地对兴趣做出阐述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引起儿童多方面的兴趣,他把兴趣理解为“学习理智的自动精神”。其他教育家如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布鲁纳等也都十分重视兴趣问题。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儿童兴趣的特点和培养方法。

1.儿童兴趣的特点

(1)儿童对外显事物与特征感兴趣。

儿童兴趣的特点是同儿童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当这些方面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儿童倾向于对能够引起他们在感官上产生兴奋的知识感兴趣,或对接受知识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感到有兴趣,同时他们并不能够或者有兴趣去探究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比如,他们对各种形式的计算实物:雪花片、串珠、积木有兴趣,对带有竞争性的体育比赛有兴趣。总之,他们对那些由外部触觉、视觉等对感官有刺激性的事物有兴趣。虽然幼儿也能一连串并不假思索地提出问题,表现出对某一事物强烈的兴趣,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探求,仅仅表明他们对事物的某几个方面有兴趣。

儿童通常对具体事物和活动表现出较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抽象的道理却表现得怠慢和情绪不高。例如,他们对讲故事、做纸工、绘画、体育锻炼等有兴趣,并且积极投入,而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绘画传达的内涵则缺乏兴趣。这一点也同样体现了兴趣的直接性。

(2)儿童的兴趣短暂、不稳定。

学前儿童对许多事物都有兴趣,今天是这个,明天又是那个,或许同时具有多样兴趣。他们的兴趣广泛、不稳定而且缺乏针对性,同时具有突发性的特征,这不应该看作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儿童刚进入客观世界,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正常反应。比如,在幼儿园里,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小朋友在自由游戏时间5分钟之前还在建构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堆积木,转眼间他又跑到了美工区做起了贴画,还没等你俯下身去观看他的贴画,他又跳到了图书角。还有的孩子由于对戏剧表演班的服装道具感兴趣,吵着要妈妈给自己报名,但上了一次课之后就没兴趣了。

(3)儿童的兴趣具有即时生成性。

儿童乐于探究的问题都可能成为课程的内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随时随地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儿童兴趣的这一特点。

【案例】蜗牛和黄鹂鸟

在一个雨后的清晨,我带着孩子们在学习《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突然,乐乐大声叫道:“王老师,你看,窗户外面有一只蜗牛!”孩子们听到乐乐的叫声后,一下子围了过去。只见一只蜗牛在玻璃窗上慢慢地爬着。苗苗说:“今天早上我在家门口也看到一只蜗牛,比它还大呢。”欣欣天真地问:“这只蜗牛是它的孩子吗?它是不是找不到家啦?多可怜呀,我们帮帮它吧!”天天说:“它一定是饿了,在找吃的呢,咱们去帮它找点吃的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此时,孩子们的兴趣完全集中到了这只蜗牛身上,对于我们要学习的《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全然没有了兴趣。听着孩子们独特的谈话,我很受启发,所以我便顺应着孩子的兴趣,展开了对蜗牛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探讨。这个小插曲过后,孩子们才意识到我们《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呢,此时他们的兴趣又重新回到了这个故事上。在这个故事讲述中,孩子们深刻地感受了蜗牛那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个故事的讲述结束后,我又给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小朋友们,那黄鹂鸟是什么样子呀?希望你们课下自己先学习,等下次上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2.如何培养儿童的兴趣

如上文所述,儿童对外显事物与特征感兴趣,儿童兴趣具有短暂性和即时生成性。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该如何培养儿童兴趣?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顾及儿童兴趣呢?

(1)选取有趣、直观的实物与图片。

儿童的兴趣来自于教师所授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应当运用实物或挂图来引起儿童注意,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按规律排列时,教师事先创设环境,通过让孩子们去观察并找出室内一些按规律排列的实物和图案等,调动孩子探索、发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方法是儿童乐于接受的,有利于调动儿童的兴趣。

(2)教师要支持儿童,使儿童的兴趣更持久。

儿童天生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但兴趣又十分短暂。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引导儿童对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长久的学习。比如,一个幼儿对地上的石头很感兴趣,捡了很多小石头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比不同的石头,把石头敲一敲、碰一碰,发出各种声音,触摸不同石头的质感,用石头作画,用石头搭建等。这些活动会延伸幼儿对石头的兴趣,加深对石头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其专注于一件事物的良好学习品质。

(3)注意生成课程。

儿童的兴趣具有即时性,教师不能因为预设的课程而不顾儿童生成的兴趣。“生成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活动的着手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幼儿乐于探究的问题都可能成为课程的内容,教师要不断地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将此作为课程内容来探究。”[1]

但是,在处理学前儿童课程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时候,同样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跟着学前儿童的兴趣走。“没有必要”主要在于:其一,学前儿童兴趣的不稳定性,导致儿童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感兴趣很可能是暂时的,在教师刚刚准备就这一事物或现象展开时,他们已经不感兴趣了;其二,学前儿童的兴趣是可以通过环境、教育来培养的。“不可能”主要是因为学前儿童的兴趣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而且每个学前儿童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正确地处理好学前儿童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主要考虑的是学前儿童兴趣的共性方面;“生成”则可以适当地照顾部分学前儿童乃至个别学前儿童的兴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感到无所适从。

[1] 李浩全.学前儿童兴趣的特点及其对学前儿童课程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