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全新的角色定位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种高要求不仅来自这三种角色本身,而且来自这三种角色背后都需要的共同支撑——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幼儿教师如何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怎样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这些是教师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中必须反思的问题。
1.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发现问题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的。要发现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需要幼儿教师密切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幼儿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如何,新入园幼儿存在的入园焦虑,亲子游戏中的互动行为,幼儿哭闹行为,幼儿游戏介入的方式等。也有个别幼儿反映出来的个性问题,比如,个别幼儿频繁出现的攻击性行为、较严重的依恋行为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受到教师的更多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一日活动变化比较大,没有规律性,即使教师对每天的活动事先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也难免突发性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幼儿教师同时作为教育研究者,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判断,并不是教育实践中的所有问题都要我们投入精力去研究。
2.明确教育科研活动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发掘问题
这需要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强化幼儿教师的洞察力,把研究的问题缩小、聚焦、明确,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从幼教工作者撰写的一些教育科研论文来看,有这样一些选题值得我们去反思。比如,“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音乐——滋润幼儿心灵的乳汁”“幼儿园环境——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乐园”“浅谈我对幼儿教育教学的看法”“关于幼儿和谐发展的看法”“怎样做一名幼儿教师”“如何进行幼儿园管理”等。这些选题的确定要么过于笼统,要么没有明确的意义,很难断定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主题不明确、不集中,势必影响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厘清。有许多教育问题的研究是历久弥新的,或者是在理论上有待于澄清并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比如,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区域环境的创设、幼儿的分离焦虑等,这样的问题,幼教工作者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许多相关、具体的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这样的研究是很有针对性的。另外,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探讨。比如,幼儿阶段幼儿应该学习什么?幼儿园教育如何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什么样的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什么样的课程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针对性。
3.营造能够使幼儿自由表达自我并反映幼儿天性的内外部环境
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为幼儿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游戏时间、空间、材料,让幼儿有充分选择的机会,进行无拘无束的游戏,使他们能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游戏主题、内容、材料、方法、合作伙伴等。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有一颗宽厚的心,客观看待幼儿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制造的各种麻烦,平等无歧视地看待每一个幼儿。不论幼儿长相的美丑,或者行为习惯的好坏,或者幼儿父母的职业、家庭收入差异,甚至有些幼儿有某些身体上的缺陷等,老师都应该从内心深处接纳幼儿,尊重幼儿,并且一视同仁。只有这样,幼儿才能自由自在地释放真正的自我与孩童的天性,教师才能更精准地捕捉到教育实践中幼儿存在的问题以及反思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4.从儿童的观察记录中发现问题
了解儿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立足于儿童本身的教育实践才可能是适切的。所以,一名一线教师必须花心思去观察了解儿童。在观察了解儿童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比如,一位教师在观察一名大班儿童玩积木的过程中产生了研究问题。这位教师发现,这名大班儿童一共搭建了27分钟,其中12分钟为搭建,15分钟为与其他幼儿的戏剧游戏;积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停地在装有积木的大桶里翻找积木,这占用了很多时间;积木游戏过程中,一些辅助材料(水果小人等)丰富了儿童的戏剧游戏;这名大班儿童搭建出来的作品看上去并不复杂。由此,老师开始反思:大班儿童的搭建水平一般情况下应该是什么样的?投放积木材料时是不是应该分类投放,以节省儿童的时间?辅助材料对儿童积木游戏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便是很好的研究对象。
总之,教育实践中有诸多问题需要幼教工作者去发现、研究,这些研究一定要基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研究者要有扎实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幼儿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小处着手,反映大思想,不断积累。幼儿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和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给予幼儿更多的接纳和关注,帮助幼儿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