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即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学前儿童健康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对学前儿童生理健康的意义
1.有利于体格的正常发育
体格是指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状况。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体型及身体姿态等方面。体育锻炼可促进儿童骨骼的坚固、肌肉力量的增强、关节的稳固,促使儿童正确的坐、立、走、跑、跳等姿势得以养成和脊柱的正常发育,从而使其肢体更加匀称、协调地发展。
2.有利于生理机能水平的提高
体育锻炼可增强儿童心脏的调节能力和血管的弹性,加快机体新陈代谢,改善全身血流量,从而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体育锻炼可促进儿童骨细胞的增生,肌纤维的增粗、肌肉力量和弹性的增强,提高儿童关节的稳定性、灵活性和活动幅度;有助于呼吸肌力量的增强和胸廓扩大,增加肺通气量;加快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能力的增强;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敏度和均衡性;有助于儿童免疫力的增强。
3.有利于身体适应能力的增强
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儿童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还能增强机体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此外,体育锻炼亦能丰富儿童与环境互动的经验,使儿童学会控制环境,避免潜在危险。
(二)体育锻炼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1.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觉经验的丰富
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世界,感知觉发展离不开活动。因此,儿童运动的过程也是感知觉发展的过程。体育锻炼过程中,儿童与环境进行的多种形式的互动为感知觉提供了多样化的刺激和经验。
2.有利于学前儿童产生积极情绪体验
情绪是机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可刺激儿童的情绪中枢,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儿童在攀、爬、走、跑等活动中能体验到快乐、满足、自豪等积极情绪体验。此外,体育锻炼可转移学前儿童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3.有利于学前儿童意志品质的养成
意志品质是机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体育锻炼是培养儿童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活动中,儿童需要不断确定目标,不断克服困难(包括动作的难度、意外的障碍等客观困难和胆怯、畏惧及疲劳等主观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儿童的果断性、坚韧性、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意志品质。
4.有利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在体育锻炼中,儿童能够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则,自主表现,关心他人,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协商,共同完成体育活动等。通过体育锻炼,帮助儿童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展现自己,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能够适应集体活动。
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目标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促进儿童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的体育目的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的发展目标,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目标应包括:
1.激发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其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
2.培养儿童正确的身体姿势,使其具备健康的体态。
3.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使其动作灵敏、协调。
4.增长儿童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5.增加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