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2版)

一、言语的概述

字体:16+-

(一)什么是语言和言语

1.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定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不同人学习和使用一种语言,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人要参加某个社会交往活动,首先要学会理解和使用该社会交往圈所需的特定语言,才能顺利地与交往对象进行思想交流。因此人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就要学会该地方的通用语言,这是融入该地区生活的必要途径。幼儿作为新人,自然也要学会他们的母语,才能融入当地的生活。

2.言语的概念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过程。人们日常进行的交谈、讲演、作报告等都是言语。言语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人在交际活动中,个体不仅有自己的言语发生,还要感知和理解其他交往对象的言语。因此人际交往成为促进个体言语发展的重要途径。

3.语言与言语的联系

言语与语言是密切联系的,离开语言,人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也无法进行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没有言语,个人无法有效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同时也失去其运用语言的意义。

(二)幼儿言语活动的分类

1.外部言语

幼儿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其思维发展局限性的影响,心理活动必须要借助具体的、可感知的物体才能进行思维。因此幼儿最初言语的发展需要借助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来维持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幼儿言语活动借助的对象的不同,幼儿的外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

(1)口头言语。口头言语是指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某种语言声音,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言语。它通常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来进行,如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聊天、老师的讲座、小朋友讲故事等。口头言语可分为独白言语和对话言语两种形式。幼儿主要运用的是口头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一个人通过某种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言语。书面言语也是独白性言语,但其传播一般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书面言语不直接面对交流对象,缺少了具体的语言情境的支持,表达者无法借助表情、声调、手势等来传播更多的信息,它必须通过语法、逻辑、修辞对原有的独白言语进行提炼和加工,以使阅读者能更全面、具体地理解书面言语表达者的意思。

2.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人不出声思考时的言语活动,是不发挥交际功能的言语,只能作为个人思维的工具。内部言语就其“工具性”而言,同外部言语一样,也藏纳、运载着思维的具体内容。例如,大学生暑假要出游,在选择地点时会运用内部言语思考:是选择风景秀丽的黄山,还是选择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选择黄山的好处是有同学结伴而去,费用相对节省,旅途有照应;选择上海的好处是可以在毕业前通过比较、了解自己喜爱的城市,为今后就业选择提供参照。整个思维过程借助了内部言语,周围人无从了解思考者内心正在进行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激烈斗争。

相对外部言语,内部言语更简略、概括性更强,并且具有自觉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因此幼儿内部言语的发展相对较晚。内部言语在幼儿前期开始产生,在儿童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才逐步派生出来。在幼儿内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经历独白言语的发展,借助出声的自言自语思考,再逐步过渡到内部言语。这是由于幼儿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言语活动中要把个人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相对抽象的语言,言语内部组织自觉性薄弱,需要借助出声的自言自语来演练并检验其言语活动的效果。

3.过渡言语

在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过渡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主要有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两种形式。其中,游戏言语是指在游戏和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如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问题言语是指在活动进行中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3~5岁儿童游戏言语占多数,5~7岁儿童则问题言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