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2版)

一、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征

字体:16+-

(一)好奇心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起点

1.幼儿好奇心的结构和特点

好奇心是“使个体对新异或未知事物做出反应的心理动力或者内部动机;是个体主动探究新异或未知事物的行为倾向性;是具有反应性、主动性和持续性等心理特征的多维结构”。好奇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驱动个体主动接近、积极思考与探究当前刺激物;当个体的好奇心被诱发、唤醒和增强时,个体必然产生一种特有的期待与渴望,推动个体认知过程有效进行。

胡克祖、杨丽珠(2006)对3~6岁幼儿好奇心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探索并验证3~6岁幼儿好奇心的结构。认为幼儿好奇心是一个多维结构,是由至少六个特征比较明显的一阶因子构成,即好奇、探究持久性、敏感、喜欢摆弄、关注未知、好奇体验;同时,存在反应敏感性、探索主动性、探究持久性、好奇体验四个高阶因子结构,这四个因子是描述个体好奇心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好奇心差异的主要表现(图7-1)。

图7-1 幼儿好奇心三阶结构模型

[资料来源:胡克祖、杨丽珠、张日昇,《幼儿好奇心结构教师评价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载《心理科学》,2006(2):358~361]

在此基础上,杨丽珠等进一步研究幼儿好奇心的表现,认为幼儿的好奇心有以下特点:

(1)大班幼儿的探究持久性强于小班和中班幼儿,中班与小班幼儿的差异并不明显。幼儿探究事物的持久性与其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幼儿对新事物的反应敏感性和探究主动性随年龄增大呈现“V”形发展趋势。这可能与幼儿认知结构、语言和动作的发展特点有关。

(3)幼儿好奇体验呈现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发展趋势。

(4)男孩在探究主动性和好奇体验水平上显著高于女孩,女孩在探究持久性方面要强于男孩。

2.好奇心是幼儿创造的起点

新生儿刚来到世界,便有了探究反射。这种探究反射被认为是一种最初的好奇心表现。探究反射也称为定向反射,就是对新异刺激的定向和关注。当有声音和光亮出现时,新生儿马上会去寻求声、光的来源。通过探究反射,婴儿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等也逐渐发展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探究反射体现了婴儿的求新欲望和探索意识,是儿童创造力的最早来源。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探究反射从本能的、无意、被动的向习得的、有意的、主动的方向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向好奇心、求知欲等转变。到了幼儿期,好奇心使得幼儿在行为和言语上有诸多表现,在行为上,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幼儿表现出一种破坏性行为。例如,有的幼儿把种植园里刚长出来的向日葵芽给拔出来了,想看看小芽芽的根是什么样的。在言语上,他们也会因好奇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如“出太阳了,阿姨为什么还要打伞呢?”当幼儿带着好奇心感知和探究周围的世界时,便开启了其漫长的创造之路。

(二)创造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的主要成分

幼儿的创造力与成人不同,不强调创造新的产品,而注重创造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突发奇想,想出新的办法或形成新的观点。例如,有的幼儿认为把各种颜色的**涂在报春花上,它就能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来。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活动中的新方法和新观点往往以重新组合的表象在脑中呈现,通过言语和动作等形式表达出来。这种重新组合的表象就是想象。因此,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内容。

创造想象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再加工而成的新形象,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发展同其他的认知活动一样,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3岁的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4岁的幼儿则向创造性想象转化,5岁时更多地运用创造性想象。例如,玩娃娃家游戏时,3岁幼儿所用的玩具材料是较为逼真的,游戏情节也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或迁移,4岁幼儿可以用枕头代替娃娃,用棉签代替筷子,游戏的情节也可根据当时的情景有所创新,如有的幼儿带着娃娃逛商店,有的抱着娃娃去邻居家串门,5岁幼儿则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材料(积木、图书等)代替娃娃,并事先设计好丰富的游戏情节,如有的幼儿先给娃娃做饭、喂饭,再带娃娃去游乐场玩各种有趣的游戏,在回来的路上发现娃娃生病了,回家后给他量体温、喂药,睡觉前给他讲自编的故事。无论是游戏材料的运用还是游戏情节的展开,幼儿的创造性想象逐渐萌芽和发展起来。

此外,创造性思维也是创造力的主要部分。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核心。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例如,问幼儿:“你知不知道什么能够燃烧?也就是说什么能够点着?”幼儿回答:“木头、火柴、树叶……哦,对了,房子能够点着,有时候人也可以被点着(可能是看电视过多所致),还有太阳也可以着火,大山也可以着火。”

资料卡

花儿为什么会开

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问一群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

幼儿A:“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

幼儿B:“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给顶开了。”

幼儿C:“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看哪一个穿的衣服更漂亮。”

幼儿D:“花儿想看一看,有没有小朋友把它摘走。”

幼儿E:“花儿也有耳朵,它想出来听一听,小朋友们在唱什么歌。”

年轻的幼儿园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原先准备的答案十分简单,简单得有几分枯燥——“花儿为什么会开?”“因为天气变暖和了!”

(资料来源:摇篮网,读书,2009-12-29)

(三)探究活动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探究活动是幼儿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活动。探究活动是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场所,也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幼儿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探究着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才能。例如,在组织“磁铁游戏”活动时,教师提供了磁铁、铁钉、布、图钉等多种游戏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思考和实验,幼儿不仅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还有了新的思维成果。有的幼儿不仅发现磁铁只能吸铁制品,还发现磁铁有“传染力”,因为吸住的铁钉下面还能挂一串铁钉,而撤掉了磁铁,就挂不住了;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布”,但要用铁制品和磁铁夹着;还有的幼儿发现两块磁铁放在一起,有一面可以吸在一起,可是反过来就不能吸在一起了。之后,幼儿利用磁铁自制了十几种玩具。在此活动中,幼儿能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活动方法,这些创造性经验结构正是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的。

(四)积极情绪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动力

幼儿的创造性始终与积极情绪相伴随。幼儿根据兴趣自发地进行各种活动,对活动中每一个小小的首次发现,都会感到兴奋,即使这些发现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对自己构成的每一幅新图画和创编的每一个新故事,都会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当幼儿愉快放松地进行活动时,能实现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能释放巨大的创造潜能。可以说,积极的情绪是形成幼儿强烈的创造需要的基础,也是推动幼儿创造活动进程的动力。

(五)幼儿的创造力是比较初级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创造力是建立在相应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幼儿思维发展正处在直观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逻辑思维刚刚萌芽,知识经验欠缺。这就决定了幼儿只能进行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缺乏逻辑性的创造。小学生、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且辩证思维已初步形成,知识经验渐趋丰富,因而已能作出一些有社会实用价值的发明,撰写有创造性的科技论文和文学作品等。但总体而言,与成人特别是与发明家、科学家相比,幼儿的创造力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经验日益丰富,创造性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地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类型和范围有了扩展;二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断增强;三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和产品由主要具有个体价值向同时并且更多地具有社会价值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