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情感是幼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
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要在适应中生存。他们通过情绪信息向成人传递着各种需要。如用哭声反映身体的不适,呼唤成人对他的关注;用微笑反映舒适、愉快,吸引母亲对他的疼爱。幼儿所表现出的这些情绪、情感最能激起母亲给孩子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积极的情感回应,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情绪、情感是幼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动机作用。幼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做什么事都积极、听话,反之,则不爱动、不爱学,也不听话。“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是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的最好说明。因此,若想使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让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三)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幼儿的认知加工
情绪、情感对幼儿的认知活动也起着或推动、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不论是感知、记忆,还是注意、思维,都受到幼儿情绪的极大影响,受其制约、调节。
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明了情绪对认知的组织作用。诸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绪状态对幼儿智力操作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别。积极的正面情绪,使幼儿与外界事物(包括任务、物体和人)处于和谐的境地,使幼儿容易接近、接受外界事物和人,并倾向于被这些事物所吸引。因此,一般、中等积极愉快状态和兴趣状态,能为幼儿进行认知操作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使其操作最快、最有效、显示出最优的操作效果,而消极的负面情绪则会阻碍、干扰思维加工,造成幼儿智力操作速度慢、效果差。
(四)情绪、情感是幼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表情作为情绪的外部表现,是幼儿与成人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沟通,使成人了解他的各种需要,给他情感上的抚慰。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幼儿与成人、幼儿与同伴间的社会**往。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是幼儿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必要手段。
(五)情绪、情感促进幼儿意识产生、个性形成
著名心理学家伊扎德(Izard,C.E)和孟昭兰等都提出,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和成分。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自我意识所包含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及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发展,都与婴儿关于“自我”的情绪体验及其性质紧密联系。婴儿对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如由操作成功得到的自豪感,由他人喜爱得到的被爱感,能促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对自我的肯定性评价;反之,则会促使其对自身产生否定性的评价。
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首先,在生命的头两三年中,在与不同人、不同事物的较长时期的接触中,由于成人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使幼儿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如能关心、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的成人,会使孩子与其共处时总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而那些对孩子过多斥责或忽视孩子合理需求的成人,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其次,幼儿由于经常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种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会逐渐稳固下来,成为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诸多研究证明,父母、亲人的长期爱抚、关注有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自信的性格情绪特征,而长期缺乏父母、亲人的关怀和爱抚的幼儿则会形成孤僻、抑郁、胆怯、不信任人等性格情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