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2版)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与早期干预

字体:16+-

(一)幼儿气质的发展

幼儿气质的发展表现出稳定性和可塑性两大特点。

1.稳定性

由于神经系统的类型是人的气质的生理机制,幼儿生来就有某种气质表现,这显然是与神经系统的先天或遗传特征有关,因此,气质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方面,即具有稳定性。例如,有人对198名幼儿从出生到小学的气质发展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在大多数幼儿身上,早期的气质特征以后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如一个活动水平高的幼儿,在2个月时睡眠中爱动,换尿布后常蠕动;到了5岁,在进食时常离开桌子,总爱跑。而一个活动水平低的孩子,小时候睡眠时或穿好衣服后都不爱跑,到他5岁时穿衣服也需要很长时间,在电动玩具上能安静地坐很久。

2.可塑性

尽管气质有着不同的分类,但是气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发展具有可塑性,幼儿天生带来的活动或行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某些气质特征如害羞、社交能力等会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那些具有极端气质特征的人,如非常害羞或与之相反,特别喜欢交际,对人“见面熟”等则很难改变。这表明生物因素在气质发展中起最重要的作用,但任何生物、遗传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环境因素才能表现出来,通过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气质特征的表现。但这种改变不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有时,气质类型并没有变化,事实上,由于幼儿期大脑神经系统尚未结束发育,再加上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没有充分表露,或改变其表现形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气质的掩蔽。研究者曾发现,一个女孩的行为表现明显属于抑郁型,但神经活动类型检查结果却是“强、平衡、灵活型”。原来,该幼儿由于长期生活在压抑和受到冷遇的家庭及幼儿园中,无法施展天性而渐渐变得兴趣索然、迟钝和精神委靡,以致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掩盖了原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而表现出敏感、畏缩和缺乏生气等行为特点。当然,一旦条件允许和经过适当的激发,这种天真、活泼的气质又会重新展现出来。这表明,气质具有可塑性。

(二)幼儿的气质与教育

1.幼儿的气质与个性发展

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因为气质和幼儿的生理特点关系最直接。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不同气质的人其行为特点、言语速度、情绪类型、思维习惯、交往风格、性格特征都有各自明显的特色。这些特色反映在他的所有心理活动中,并直接影响个性的发展。

关于气质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杨丽珠、刘文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气质与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活动性、情绪等对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达到了显著的影响;幼儿气质对同伴交往类型的形成影响很大。受欢迎型幼儿的气质特点是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既不过分爱动,也不过分安静,反应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与人交往灵活,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绝型幼儿其气质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情绪激烈,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感知他人方面反应性水平较低,较外向,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被忽视幼儿其气质特点最突出的是社会抑制性强,说明其在与人交往、社会适应方面较差,特别是遇见陌生人和陌生情境时容易出现退缩行为,在活动性和反应性维度上得分也最低,说明其不爱动,活动强度弱,反应较为迟缓,但专注水平仅低于受欢迎型。此外,刘文、杨丽珠(2004)的研究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爱社交幼儿的利他行为多于害羞组,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利他行为起交互作用。

尽管对个性与气质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在个体从孩童发展到青少年、成年人的过程中,气质与人格特质存在着连续性。丹尼丁研究(The Dunedin Study,2001)考察了生命的头20年里,个体的行为与人格是否存在连续性,研究从1972年开始,一直持续22年。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被认为低控制型的幼儿较冲动,情绪性明显,对任务没有持久性,在孩童时期,父母和老师都反映他们难以管理。18岁时,使用多维人格问卷对他们的人格结构进行测试,他们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与同伴关系较疏远。21岁时,他们有更多的就业困难和人际冲突,被认为不值得信赖。被判定为抑制型的幼儿非常害羞,害怕与他人交往。他人评定显示这些具有抑制型气质的个体不易被团体接纳,社会地位偏低。良好适应型的幼儿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对研究人员很友好,试图去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却不会因为任务太难而过于焦躁不安。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这些行为特征仍能见到。

2.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

幼儿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他也以个人独特的方式去影响环境,影响父母,有些婴儿爱哭闹,另一些婴儿则十分安静,而这两种不同的气质特征会激起父母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另外,气质的种族差异和性别差异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中国妇女喜欢用一种温柔、沉静的方式抚慰婴儿,对婴儿轻轻地抚摸、摇晃,对婴儿的啼哭作出敏感的反应并想方设法让孩子安静下来,所以中国婴儿比白种人的婴儿更安静、更容易抚慰。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婴儿期望不同,对男孩希望其勇敢、更强壮、动作更协调,而对女孩即使其身材比较纤小,性情比较软弱,爱哭爱闹等都是可以接受的。这种对性别的固定模式也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如父母会鼓励儿子的身体活动,促进其运动技能的发展,而鼓励女儿寻求帮助并依赖父母。这种不同的教养方式也就加强了男孩和女孩气质上的差异。

杨丽珠等(1998)研究表明较高的适应性、积极乐观的心境和较高的注意持久性容易引发母亲民主型行为。这类孩子适应新环境、接受新刺激快;积极乐观,活泼可爱,很少吵架;做事能够坚持到底,不虎头蛇尾,即使碰到困难,也有信心做下去;容易和周围各种环境形成和谐关系,和父母相处融洽,更多地得到父母的赞许、表扬、信任、支持,能够获得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养成积极主动、自尊、自信、自制、独立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消极气质因素有:高活动性,低适应性,高趋向性,低反应强度,消极心境和中性注意力分散程度。高活动性幼儿特别好动,显得很淘气,妈妈批评他,能够老实一会儿,过后又大闹起来,使母亲感到很麻烦;低适应性幼儿适应环境的速度慢,父母因管教无效而丧失信心,无可奈何,这些容易引发父母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高趋向性幼儿胆大鲁莽,常常制造恶作剧或危险事件,常使父母感到不安,对于这类棘手的幼儿,父母常常给予训斥,强制孩子服从;低反应强度幼儿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往往是父母强制孩子做事;消极心境的幼儿爱生气,爱吵架,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发脾气,父母说教不起作用,便打骂孩子,打骂也不起作用,只好迁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听之任之,这容易导致父母采取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中性注意力分散度的幼儿,注意力不太集中,很难专注于某一件事,常遭到父母的强制;然而,当父母用新异刺激引导幼儿注意某件事时,这类幼儿的注意又不能很快地转移,常使父母感到无计可施,这就容易引发父母采取专制型和放任型的、不一致的教养方式。

由于幼儿自身的气质对父母教养方式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引导家长正视这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幼儿气质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消极影响,自觉调节自身的情绪及教养态度,促进幼儿气质的良好发展。

3.气质与幼儿园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什么样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对各种气质类型幼儿的学习更为有利?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气质拟合度”这个词来描述幼儿的气质适应环境的期望和要求的程度。根据气质拟合度的概念,幼儿在园表现如何,部分地取决于学习环境对这个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与这名幼儿的气质相适应得如何(Keogh,1994)。当幼儿的气质与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相适应时,幼儿就能取得好成绩,并且会得到教师较好的评价(Keogh,1986;Lener,1983;Lenereta1,1985)。

个体差异在幼儿最初与环境的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处于气质两极的幼儿。研究这些过程是如何调节从而适应教育环境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一般幼儿来说,惩罚可能导致抑制、躲避;失败可能导致畏缩和消沉。积极的情感和目标取向与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有关,但是气质并不决定幼儿的所有幼儿园、学校经历。幼儿在幼儿园、学校的成功和失败也受他们早期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三)幼儿气质的干预

气质是一个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但气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幼儿气质影响到幼儿的心理活动,与幼儿行为问题等密切相关,尤其困难型幼儿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因此,早期干预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重大。幼儿气质干预的目的是通过早期干预使幼儿气质发生良性改变,塑造健全人格,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1.幼儿气质早期干预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干预对幼儿气质的培养是有效的。冯慧敏、岳亿玲等(2009)对不同气质特点幼儿的早期干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早期干预后,气质维度出现差异,干预组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本质,更好的节律性和集中注意能力。虽然有研究表明婴幼儿的气质对以后的行为缺乏预测性,但从连续发展的过程来看,积极乐观的情绪、好的生活节律和注意力集中的培养都会对今后的行为产生良性的影响,能更好地预防行为偏离的发生。郑毅、崔永华(2006)对幼儿气质早期干预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气质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发现,胎教组除规律性,反应域与对照组有差异外,其余项目无显著性差异,早教组和幼教组易养倾向明显优于对照组。

已有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可以改变幼儿的多个气质维度。有研究者对200名婴儿不同的气质特点进行早期教育和气质干预研究,把婴儿分成控制组和对照组各100名,1年后两组在适应性、情绪本质、坚持性等3个气质维度上差别显著,干预组婴儿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积极的情绪本质和高坚持性。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婴幼儿使用不同的气质干预方式并结合早期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婴幼儿气质良好地发展。这些积极的气质特点将使婴儿容易和监护人相互沟通及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易于接受新知识和早教训练,积极乐观,善于控制情绪,易与小朋友交往,做事坚持不懈,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和成就水平,并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际关系。李维君、邹时朴进行了早期干预对婴幼儿气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早期干预的婴幼儿的气质,除反应阈外,其他8种特征均有显著性差异,突出表现为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控制、坚持性、注意力方面更趋向适中,说明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幼儿气质干预的研究方法

对婴幼儿气质干预的研究大多采用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如郑毅、崔永华对胎儿期、早教期(1岁)、幼教期(3岁)幼儿进行早期系统干预,并与对照组6岁时幼儿气质进行对比评估,考察早期干预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主要使用横向研究的方法,如研究某一年龄阶段幼儿气质的发展与早期干预的效果。然而,现有研究的起始干预年龄有很大差异,有从某一年龄点如研究新生儿、1岁、3岁、6岁时婴幼儿气质的干预研究,也有从某一年龄阶段如从出生42天到3个月、3~15个月、1~36个月进行的干预研究。对于气质早期干预的起始年龄方面的论述目前还没有报道,这也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不同气质特点的幼儿早期干预方式

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幼儿应采取不同的早期干预方式,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气质特征,每个气质类型和维度都有积极面和消极面,教育者要了解和认识幼儿的气质特点,通过精心管理和良好教育引导幼儿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修正不良的气质特点,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对气质的早期干预方案,主要重视亲子互动、感知觉、运动、语言和音乐的培养及幼儿自我表现力及独立动手操作能力等的培养。在教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气质特点,制定不同的方案。要注重循序渐进,寓教于游戏之中,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亲子互动,才能促使幼儿情绪向稳定、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

困难型幼儿的气质早期干预:这类幼儿的行为问题比容易型婴儿多,并可能导致其适应不良。对困难型的幼儿,教养者态度要一致,强调安排安静的环境,避免强光、噪声和种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教养者应平静地对待幼儿,要求处理问题时保持心平气和,并通过有节奏的主动和被动运动、音乐、游戏及养成有规则的行为来疏泄幼儿过盛的精力,使幼儿气质中消极因素减少,积极因素增加。如果预期孩子可能对新的环境产生消极反应时,应允许幼儿开始时进行回避,当幼儿无理取闹时应给予冷处理,等其安静后再妥善处理问题。对困难型气质的幼儿,从小坚持早教干预方案,可改善困难型气质幼儿的气质特征,从而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

迟缓型幼儿气质早期干预:教师和家长要多与这类幼儿交谈,让幼儿预先知道即将发生的事,也可以先让他进入一个观察性参与的角色,以逐渐适应,避免让其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环境。

总之,气质无好坏之分,但我们研究幼儿的气质特点,就是要使教育者自觉地正确地对待幼儿的气质特点,还要使教育者针对幼儿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单元小结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气质能很好地解释幼儿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体液说、体型说、活动特性说以及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等将气质分为不同的类型。

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幼儿的气质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类型;布拉泽尔顿将婴幼儿的气质分为一般型、活泼型和安静型三种类型;刘文、杨丽珠将幼儿的气质分为活跃型、专注型、抑制型、均衡型和敏捷型五种类型。幼儿气质的发展表现出稳定性和可塑性两大特点。

幼儿的气质影响其个性的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幼儿园教育影响幼儿气质的发展,早期干预可以改变幼儿的多个气质维度,也可以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幼儿给予不同的教育,使其自身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之,气质无好坏之分,教育者应自觉地正确地对待幼儿的气质特点,针对幼儿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干预,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思考与练习

1.你是怎样理解气质的概念和种类的?

2.婴幼儿气质分为哪些类型?其心理表现特征有哪些?

3.幼儿气质发展有哪些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幼儿园教育如何影响幼儿气质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对困难型和迟缓型婴幼儿气质进行干预。

5.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举例说明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6.根据托马斯和切斯关于婴儿气质类型和行为表现的观点,选择一位婴儿作为观察对象,判断和分析该婴儿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案例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该幼儿属于哪种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18个月大的亮亮生龙活虎,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爸爸跟在他后面,一声不吭地看着他穿梭于活动室,像一位忠实的仆人。亮亮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又似乎对什么都只有十秒钟的热度,他先看到了放在活动室中间的小猪活动车,三步并两步冲过去骑到上面。刚骑了一会儿,他看到“娃娃家”的小朋友在喝茶,便一脸兴奋地回头看了看面无表情的爸爸,没有得到任何反馈,他就从猪背上跳下来进了“娃娃家”,拿起茶杯摆弄了一番,喝了几口茶。一转身看见隔壁活动角一个小女孩在用漏斗机装大米,他便拉起爸爸的手,用另一只手指着那个小女孩,爸爸就把他带到了漏斗机前面。没装几下大米,亮亮发现图书角的小朋友在看书,又转身向图书角走去。半途中看到迎面走来的小朋友在踢小球玩,他就停下来也踢起球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活动一直持续着,直到教师喊他出去做亲子操。整个过程中爸爸的言行很少,只在可能要发生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

问题解析:

1.亮亮的气质类型分析

亮亮可能属于多血质气质(又称为活泼型幼儿),亮亮的注意力往往不容易集中,他一会儿骑上小猪活动车,一会儿又和小朋友喝茶,一会儿装米,一会儿又去看图书……他似乎做每件事情都有始无终,缺乏耐性;亮亮有朝气、热情、爱交际;亮亮反应速度快、思维较敏捷,他总是迅速地转换行动目标,动作敏捷;亮亮的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情感体验不深刻,但总体来说亮亮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外倾性。

2.教育建议

(1)孩子的发展需要成人适宜的引导。虽说婴儿是自身发展的主人,但3岁前的年龄特征和亮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他需要成人的适宜引导。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对很多事物着迷,什么都想看看、听听、摸摸。对不同的客体,婴儿有自己的探索方式,这正是他们自主性学习的源泉,但他们毕竟还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发展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正如案例中的亮亮,始终找不到自己最想探索的客体,只是来回穿梭于活动室。这时就凸显出成人直接介入的必要性,成人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风格、个性特点、情感状况选定介入策略、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在本案例中,亮亮情绪十分高涨,认知之窗已向所有客体敞开,这种积极的情感与认知准备是学习发生的必备前提,但一切就绪之后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发生,亮亮在选择客体上出现了困难,过多的客体刺激产生的干扰抑制了他的深入探索。他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回头看爸爸,想获得一点建议,但爸爸并没有在这个必要的时刻从隐性支持状态中走出,敏锐地感知孩子当前的需要,并与孩子直接交流,导致亮亮的活动始终停留在感知层面,不能深入探索。

(2)早教中心提供的支持。这种气质的孩子一般比较容易受环境刺激的干扰,抗干扰能力差。亮亮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影响孩子的选择,或者认为孩子的游戏与自己无关,自己的任务只是保护孩子身体不受伤害。因此早教中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是孩子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让他们借鉴其他家长的指导案例或观看教师的指导示范,同时教给相关的策略。在孩子无从选择,不知如何深入探索时,家长可以通过语言、表情或者行为予以支持,例如,借助不同水平的提问或情感和语言上的回应,和孩子一起缩小选择范围,帮助孩子深入探究;同时从物理环境安排方面适应孩子,可以相应减少刺激量,也可以建议成人陪伴孩子一起探索同一个客体。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模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活泼好动”是幼儿( )的表现。

A.能力 B.兴趣 C.气质 D.性格

2.对气质类型的评价是( )。

A.都是好的 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 D.无好坏之分

3.胆汁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强、平衡、灵活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不平衡

 D.弱

4.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是( )。

A.血型

B.激素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体型

二、案例分析题

请根据气质的分类以及气质相应的理论分析壮壮的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壮壮上课时坐不住,经常会坐出位子或在椅子上乱动,要不就是碰碰坐在他旁边的小朋友,睡午觉前还会在**又是跳又是丢枕头。而且还爱逞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常常答非所问。做事没耐心,常常是作业做到一半就跑去玩了,古诗、儿歌、绕口令都只会读一半。同时,他很勇于表现自己,积极回答问题,集体荣誉感很强。但是有时他又很不讲理很霸道,有他喜欢的玩具,他会毫不犹豫地和你抢,抢不到就咬人、打人。事后又很后悔,主动向小朋友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