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庭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做家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但有不少家长面对年轻的幼师时会产生疑虑,担心他们经验尚浅、能力不足,无法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们。年轻教师得不到家长的信任,那么作为年轻教师,该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呢?
★案例★
浩浩的妈妈是一位中学教师,因此,她对我们幼儿教师常常不屑一顾,加之工作忙,对于幼儿园的活动也一概不闻不问,从不参加幼儿园的任何活动,也从不主动与老师沟通。但恰恰浩浩是典型的“一个宝宝两个样”,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在家里却十分任性。他从小不吃蔬菜,妈妈非常着急,为此也伤透了脑筋。终于有一天他的妈妈皱着眉头对我说:“我天天给他讲蔬菜有营养,吃了对身体好,可他什么也听不进去,逼着他吃他就大哭,最后搞得连饭也不吃了。老师,你说怎么办?”想到浩浩很听老师的话,我就建议他在幼儿园吃饭,家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答应了。从第一天开始,我就鼓励他,让他只吃一点蔬菜,他高兴地答应了。因为他的妈妈一般不来幼儿园,于是我就将他的进步写到家长联系簿上,让家长在家里也及时予以表扬。第二天我又鼓励他比第一天多吃了一些菜,同样也在联系簿上。同时,我建议家长在买菜时带上孩子,让他与父母一起选择自己喜欢吃的菜,和孩子一起进行烹饪,在参与中提高孩子对蔬菜的兴趣,并告诉家长使用哪些话去鼓励他更有效。慢慢地,浩浩变得不只喜欢吃菜,还能向自己的小伙伴讲述吃菜的好处,鼓励小伙伴多吃菜了。浩浩的妈妈对此十分感激,她高兴地说:“还是你们老师有办法,没想到让我们伤透脑筋的坏习惯让你们给改过来了。”从那以后,不管班级内有什么活动,浩浩的妈妈都积极参加,而且还积极主动地帮助老师做其他家长的工作了。
小小班的晶晶活动时和小朋友抢玩具,被小朋友抓伤了。晶晶的家长知道后,特别心疼,爸爸、妈妈、外婆分别来幼儿园抱怨,说老师没尽到责任,特别是晶晶的外婆,情绪很激动,说了许多不好听的话,而且当着众多家长的面,让老师们很难堪。班主任小李老师当时强迫自己别激动,尽量耐下心来,避免和外婆正面冲突。过后,小李老师就这件事反省了小小班的一些具体工作,确实发现了许多问题,并及时做了改进,最终以妥善的方式化解了晶晶家长的抱怨,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晶晶,平时和晶晶的外婆多交流、多探讨,使晶晶的家长,特别是外婆非常感动,恢复了对老师、对幼儿园的信任。
分析
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由于对幼儿园抱有很高的期望,因此,一旦幼儿园的运作结果和家长对幼儿园的高期望值相背离时,家长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比如,家长带孩子在草坪上玩时,孩子摔了一跤,出现轻伤,家长会安慰孩子:“不要紧,下次小心。”而如果孩子是在幼儿园摔的,家长就有可能产生诸如对幼儿园的设施和教师的抱怨。受到抱怨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特别是家长的情绪较为激烈时。但是如果老师把家长的抱怨看作一贴苦口良药,多找找自身的不足,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可亲的态度去对待家长、孩子,班级管理的质量就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甚至比老师更胜一筹,可一到具体的人和事就束手无策了。这时只要老师耐下心来,主动与家长沟通,想办法帮家长解决问题,给他们以积极的教育支持,就会使家长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老师产生信任。真正实现家园平等合作,关键是要通过老师与家长真诚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家园共育,使幼儿、家长和老师共同得到提高,家园共育才会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健康活泼地成长,家园共育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
策略
1.平等合作,信任家长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只是有些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因而在教育中出现目标不清、方法不当的情况,教师应诚恳地予以指导,不能埋怨责怪,更不能认为孩子的成长都是幼儿园的功劳,孩子的缺点都是家长教育不当所致。幼儿园与家长的配合是双向的活动,教师与家长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家长必须真诚相待,了解家长的教育经验,共同研究教育方案,互相学习。
2.转换角度,理解家长
幼儿园与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家长由于面对着的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孩子,往往容易只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孩子看成“神童”。而幼儿教师面对一群孩子,能够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当教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短处时,家长往往在感情上一下子难以接受,这是很自然的。我们不能责怪家长包庇自己孩子,而应该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态,耐心、具体地帮助家长分析。对孩子的分析要一分为二,用发展的观点,注重原有基础,充分肯定每个孩子的优点,讲缺点时注意分寸。只有对家长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换来家长对幼儿教师的理解,使家园同步教育得以实现。
3.充满爱心,服务家长
在做家长工作时,要有“服务观念”,要诚恳地听取家长的意见,把工作做得使家长安心、放心、开心,使家长与幼儿园形成良好、和谐的亲密关系。
4.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家长与幼儿在幼儿园里共同参与的互动式的活动。它以幼儿教师指导、家长与幼儿共同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强调家长与幼儿的共同参与,强**师、家长与幼儿的互动,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让幼儿充分活动起来,得到科学的指导,并且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及态度,实现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全过程,以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不仅是创造幼儿、家长、教师一起活动的空间,更是三者情感交流的主要形式。举办亲子活动,友好的态度很重要,可以感染家长和孩子,使他们感到温暖、亲切。面对教师真诚的微笑、热情的接待,无论多么僵冷的气氛都会被融化。教师要换位体验,揣摩家长的心理。在与家长沟通前,最好先想一想家长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会问哪些问题,会持怎样的态度,并思考合适的应对策略。
总之,做好家长工作,教师要主动、热情、将心比心,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教师要有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家园共育。
5.开辟家园合作新思路
(1)在体验中感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让家长通过感知、迁移、领悟来理解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
(2)有效利用家长的资源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资源,让家长们参与幼儿园课程。在发挥家长特长的同时满足家长亲近幼儿园、亲近老师的需求,也有助于家长更加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了解幼儿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知道教师工作的艰辛,对幼儿园工作更加支持。
(3)做好体现个性化服务的家长工作。家长工作要体现“五好”:组织好每一次家长会,家长会形式多样;搞好每一次亲子活动,丰富多彩的亲子运动会体现了团结奋进的班集体活力;做好家长关注的每一件事;珍惜好家长的每一次支持,如亲子游园会、家长送来的一盆花、一本图书的制作等;家长工作四个及时,包括短信及时发、邮件及时传、内容及时报、情况及时说,提高家长工作的满意率。
(4)创设主题性的家长园地,体现实效性、主题性、互动性、参与性、创新性。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①选择文章要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班级幼儿发展需要,符合家长需要。同时,请家长读后写出感想,突出家长园地的互动性及教育性。②把幼儿发展目标及班级活动主题内容公布给家长,每周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对每一部分幼儿情况进行沟通。③针对班中幼儿存在的问题开设与家长交流的平台,如“家中有宝”“教师问答”等。④利用家长园地介绍自己班级的优质服务措施,建立教育共同体。通过家长园地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懂得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认识孩子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