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如果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质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或“是人才还是非人才”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之一。故许多有识之士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认为:“人文教育具有基础的地位……忘了人,就忘了一切;忘了人文教育,就忘了人的思想、感情、个性、精神世界,从而也就忘了一切。”
一般来说,青少年时代就应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并且保持向高境界发展的状态。这并不与年龄、学历成正比。各种年龄段、各种学历层次、各种职业阶层的人,都有人文素质培养和修炼的问题。有的博士毕业生可能还未完全具备基本层的人文修养,而有的普通农民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了高境界。人文修养的各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并不一定能得到均衡(和谐)发展,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认识态度、兴趣爱好、主观努力程度。但任何一项人文修养目标一定是逐层发展的,其必须具备基本层,才可能上升到发展层;必须通过发展层,才可能进入高境界。人文素质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意吸取新的人文知识,不加强自我修炼,人文素质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培养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有智慧的、有修养的人。
(一)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这一点。这不是强迫人要怎样,而是启发人从心灵深处自悟应该怎样。虽然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但都主张自我修炼、灵魂陶冶,从根本上让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做人的根本不是技巧问题,单纯的技巧是低级的,其根本在于品质培养。人的言行仪态只是内在秉性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拥有了,外在就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人的杰出行为源于杰出的心灵,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正如唐代最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在《答李翔书》中劝诫后辈青年人所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此话的意思是:凡事不能指望很快就学成,不要受功名利禄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深厚的基础,根茂密了果实才长得好,膏油加足了灯光才亮,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其话自然亲切感人。)
(二)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由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息息相关。
早在100年前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就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而科学也要艺术化。”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又在顶峰会合。这种交会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趋势,逐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钱学森指出:“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都追求创造美的世界,哪一个形象思维、审美能力强,哪一个就可能迸发出超人的创造智慧。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新著《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录》中,对科技与思维做了最新的解释,他指出:“高思维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及宗教信仰等人类精神领域的活动。这是一种与高科技相平衡的力量。我提出高科技、高思维的概念,就是要探讨科技如何与人类精神世界结合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处理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关系,有的人做了技术的奴隶,有的人则排斥一切技术。科技狂与反科技者同样短视。我们应当看到人的存在更多的是通过艺术、自然、社区、家庭等途径而非技术来体现,‘科技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世界。”
(三)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所谓有修养的人,是具备了人文素质发展层的主要素质、多方面接近或达到高境界素质的人。这是发展人文素质所应追求的目标。当具备了人文素质基本层的主要素质,就有了向高境界发展的基础;如果志存高远、持之以恒地努力,就完全有可能接近或达到高境界的层次。
一个人是否有修养,往往表现在其言谈举止上,但根源却在其内在的人文素质中。富兰克林有句名言说得好:“留心你的思想,思想可以变成言语;留心你的言语,言语可以变成行动;留心你的行动,行动可以变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可以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性格可以决定命运。”人的一生命运循环的起点在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有无、是否健康、能否发展却主要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们若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那么就必须在珍惜自身生命和良心的基础上,发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与自然的责任感;人们若想具备一个仁者的儒雅风度,那么就必须从修炼心性开始。
一个人的修养可以表现在多种方面,有的人与人为善、宽容厚道,是一种仁者的风范;有的人学识渊博,却又从不卖弄学问,是一种儒雅的风度;有的人口若悬河、下笔成章,是一种文学修养好的表现;有的人能歌善舞,或琴或画,具有艺术修养,终身受益;有的人善于着装,举止有度,随时给人一种高雅的气韵……无论哪一种修养表现,都是个体的天生因素与后天人文素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可能具备某一方面素质发展的潜能,只要人们愿意去追求,去自我培养,就能向人文素质的高境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