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前教育史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字体:16+-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被埋没了近千年。在14~16世纪欧洲大地上,掀起了一个以搜集、整理、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把欧洲的学术文化思想推向了一个繁荣的时代,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一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二是指人类精神的觉醒,反抗中世纪的精神桎梏,追求人的个性圆满发展。其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一、文艺复兴时期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教育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主义对人的赞颂与中世纪对人的贬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世纪神学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而人是卑微的,人具有天生的原罪,人只有靠上帝的恩惠才能得救。鉴于此,人们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是为神服务,相信“科学是宗教的奴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职人员。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是对这种观念的反叛,其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和尊严,要求教育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因素,并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发展人身心的各种能力,使之成为身心协调发展的完人。

这时,新兴市民阶层(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所要培养的人已不再是僧侣和宗教人员,也不再是参加奴隶主政治的雄辩家,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面的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因此,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私事物的人。“我们要造就的不是一个心灵、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不应把心灵和躯体分离开来。”

(二)教育内容全面,注重人的和谐发展

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他们所需人才的要求,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提出对教学内容应加以扩充。中世纪以来,学校的教学内容,只限于“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且前“三艺”渗透着神学的性质,而后“四艺”向来不受重视。随着政治斗争的激化、生产力的发展、新航海的发现,再加上科学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相应地加以扩充。人文主义教育家要求学校注重体育,以培养儿童和青年健康的身体;注重美育,以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注重广泛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培养他们具有丰富的才能;注重德育,以培养服务于他们的地位、名誉、权力的品质,如勇敢、意志、克制、爱国心等。

(三)教学主张启发,注重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文主义教育注重观察,强调直观,提倡参观、访问;要求尊重、爱护儿童,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针对教会学校宣扬的人生来有罪的谬说和普遍流行体罚儿童的状况,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宣传要热爱儿童,指出儿童个性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他们提倡构建密切的师生关系,尊重儿童的自尊心,强烈反对对儿童实施体罚,反对抑制儿童才能的教学方法。他们要求父母、教师以身作则,重视儿童独立自主的精神,建议用儿童的荣誉心、竞争心替代用体罚作为推动儿童学习的手段。还提出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这些新的方法逐步在实践中推广,后来夸美纽斯对此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系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无疑带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种教育主要服务于上层阶级的子弟,而其内容仍以古典主义教育为主,同时也没有彻底摆脱宗教的影响。虽然如此,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反封建的意义,也为后来的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教派的教育改革准备了条件。

(四)教育对象范围扩大,开始平民子女的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各种世俗学校的开办,教育对象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大,在一些人文主义者创办的学校中,不仅有贵族子弟,也有贫民子女参加。主张教育改革的路德派教育的领导人路德甚至主张普及教育,提出了义务教育的主张。加尔文派新教教育的领导人加尔文也提出了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观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崇尚现实、崇拜人生,反对来世观念;主张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尊重人的价值,反对压抑、禁欲主义;宣扬个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因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反对把儿童看成是带有“原罪”的有待赎罪的羔羊,认为儿童是自然的人,应该得到成人的细心关怀和照顾;提倡儿童身心和谐发展,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把儿童看作发展中的人,尊重儿童的人格,并极力反对摧残和压抑儿童身心的发展。

在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方面,强调环境的陶冶作用,主张建立优美的校舍;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个别差异;强调父母、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表率;主张教学运用直观教具,向大自然学习,从而启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反对压抑个性,主张减少甚至是取消体罚;提倡体育和游戏的重要意义。

(二)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儿童教育的论述

1.伊拉斯谟的儿童教育观

伊拉斯谟(Erasmus,1469—1536年)出生于尼德兰,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愚人颂》《基督教君主的教育》《论童蒙的自由教育》等著作中。他认为社会的一切罪恶全部源于无知,所以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给人以知识,养成人的善良行为和高尚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善良”的人,应融合在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年轻人头脑中播下虔诚的种子,使他们热爱并认真学习自由学科,习惯于基本礼仪,并为生活做好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伊拉斯谟特别注意培养儿童的记忆力,主张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针对“原罪论”观念,伊拉斯谟提出了儿童的性善说,认为这种善良的禀赋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教育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应从襁褓时期开始。他重视幼儿期良好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应该让幼儿和品德优良、谦虚谨慎的孩子交朋友,使孩子避开品行不良的人,以免受到不良影响。他还强调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首要注意的是体育,但也要重视德育和智育,在智育方面特别重视拉丁文、希腊文的学习。可见,伊拉斯谟的许多教育观点继承了昆体良等先人的思想,同时对后来的夸美纽斯等人的思想也有重要影响。

2.蒙田的儿童教育观

法国人文主义者、思想家、散文作家及教育家蒙田(Montaigne,1533—1592年)出身于新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曾从事过多年的法律工作。其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蒙田随笔》中有一些篇章专门论述了儿童教育问题。

蒙田提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体育和智育全面发展的绅士,“这两者好像两匹马配合起来合力拉车一般”。他重视早期教育,认为儿童的教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此外还倡导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把儿童培养成具有自然精神的绅士。蒙田崇尚博学,但反对死记硬背,主张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

在《论儿童的教育》中随处都流露了蒙田对德行的敬仰。在所有的德行中,蒙田特别提到谦逊,不固执己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及正直等品德。在德育方法上,蒙田反对娇生惯养,主张严格要求,并分析了溺爱子女的恶果,强调父母和教师要为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自然地接受道德影响。蒙田揭露了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端,尽管他没有写下系统的教育专著,但他的散文中那充满睿智的教育观念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铺石垫路的贡献。

3.康帕内拉论儿童教育

意大利的思想家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年)在代表作《太阳城》中描述了一个立足于科学和社会平等的共产主义的城市国家;在教育方面他主张国家办教育,并普及教育,男女平等等。

康帕内拉为了使儿童“以后成为最优秀的人物”大力提倡优生和胎教,对男女的婚配原则、结婚的最佳年龄、妇女受孕的合适时机以及受孕双方的准备工作都做了详细的探讨。他主张将新生儿送到公共育儿室,由母亲们对婴儿进行抚养、照料。幼儿出生至两岁为哺乳期,一断奶就送到国立托儿所;2~3岁就在房屋周围游戏,并学习读念字母;7岁以后儿童开始锻炼体力,同时学习科学知识、各种手工技术,且教师观察他们的兴趣,为其定今后的发展方向;8岁开始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保卫“太阳城”,儿童还要学习军事知识。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批判了基督教会性恶论的儿童观,反对“原罪说”,认为儿童应当得到成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重新提出了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虽然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述和实践尝试,但这些思想为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