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

一、英国创办综合中学的背景

字体:16+-

(一)“人人受中等教育”与三轨制中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20世纪以前,英国形成了平行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一轨是为贫民子弟设置的,只有初等教育,也就是说,对贫民子弟而言,初等教育是终结性教育,它与文法中学互不衔接,基本上不存在升学机会;另一轨是为中产以上阶级服务的。既有初等教育,又有中等教育,还可以继续升读高等教育。英国的中等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文法学校。能够进入文法中学就读的只是少数,这种单一的中等学校严重制约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民主化思潮席卷欧洲,保守的英国也不例外,受民主化思潮的影响,工人阶级民主意识不断加强,他们对社会底层儿童仅仅接受终结性的初等教育而没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表示强烈不满。《1918年教育法》提出把学生离校的年龄提高到14岁,因此对中等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原来数量相对不足的中等学校压力与日俱增,中等教育的改革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22年托尼(R.H.Tawney)在《人人受中等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建立适合民主社会的教育制度,让所有正常儿童在11岁以后从初等或预备学校转入各类中学。[4]1926年英国《哈多报告》提出了一个适合所有青少年的中等教育的蓝图,并要求通过11岁的选拔性考试进入不同类型的中等学校。1938年英国《斯宾斯报告》提出将英国中等教育扩展为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并重申各种类型的中等学校具有平等地位,这对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宾斯报告》拓展了《哈多报告》中关于中等教育的概念,三轨制中等教育已经作为理想模式被广泛地接受。《1944年教育法》出台,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对所有学生提供免费的中等教育政策,使中等教育成为连接初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终于成为相互衔接的整体。所有初等学校毕业生参加“11岁考试”,按其成绩、能力和性向分别进入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明确把“人人受中等教育”和“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政府努力实现的目标。

(二)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滥觞与对三轨制中等教育的批评

20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工党、公谊会、英国新教育联谊会、伦敦郡议会及威尔士部分郡议会等,都赞成成立多边学校。资深主编登特(H.C.Dent)积极赞成建立新秩序的多边共同学校。他认为,“现存的教育制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民主化的趋势。社会分层导致教育机会不均是悲惨的,尽管儿童在能力、性向方面有区别,但我反对把青少年放在不同的学校里。我更倾向在一所学校里把他们分在不同的班级里。”[5]1947年后,在教育部的默许下,各地方教育当局开始尝试建立综合中学,其中大多在偏僻的农村地区。随着实验的进行,工党内部赞成综合中学政策的倾向逐渐增多,支持综合中学的议员人数也在相应增加。1951年6月,英国工党在《中等教育政策》的研究报告中认为,英国的三轨制教育制度无法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背离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理想。该报告大力倡导综合中学的办学模式,认为综合中学是通过让所有儿童共同学习核心课程来满足他们需要的学校。

(三)经济发展与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对新型中学的渴望

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英国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结构要求发生改变,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大超过了非熟练人员,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成为社会的共识;另一方面,随着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不断增长,国民对教育的需求也因此增加。原有的中等教育结构中的文法中学已无法满足需求,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也不能满足需求,人们对中等教育的现状日益产生不满,在教育公平的理念下,人们渴望一种更加公平、公正的新型学校出现。

(四)考试的改革与对“11岁考试”公平性的质疑

1951年以单科考试为特点的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取代了学校证书考试,该考试分为普通水平和高级水平两级,两级考试分别在16岁和18岁进行。1953年,现代中学开始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许多现代中学也开始在高年级加开学术课程,并鼓励学生不要离校,在校学习并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1954年,约有5 000名现代中学的学生通过考试,而到1962年,这个数量剧增到了36 000名。[6]既然现代中学的学生也能够通过高级水平的考试,那么这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中等教育各学校之间的界限。人们开始怀疑“三轨制”和“11岁考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且随着适龄入学学生的增加,许多中产阶级子女无法进入文法中学,担心自己的子女会沦落到现代中学去,这些中产阶级也开始对“三轨制教育制度”产生不满,这样支持综合中学的社会基础就更加广泛了。

(五)新的研究成果与综合中学的建立和发展

英国的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英国实行的三轨制教育制度和“11岁考试”制度,他们认为人的智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优质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智力不断发展并逐步提高,劣质的教育则使学生智力下降。智力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它也能由环境的刺激产生,11岁举行的选拔性考试应该废除,因为其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被证明是错误的。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结论动摇了英国的“11岁考试”和三轨制的中等教育体制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人们对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的理解也从原来的为不同能力和性向的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转向了保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机会的教育。这些研究为综合中学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时代的变迁使理论日益更新变化,教育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促使三轨制的理论基础渐渐崩溃,精英主义教育的维护者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接受综合中学的理念。

1964年9月,英国布拉福德市率先废除“11岁考试”,1965年10号通告提出将发展综合中学上升为国家政策。英国《1976年教育法》把综合中学的发展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到1980年,综合中学基本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此时,有88%的学生在综合中学就读,其他类型中学的学生只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