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升学、就业、全人教育的统一,实现普职融合,使学生的天赋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是英国综合中学课程设置的目标。
英国综合中学课程设置的理念是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有学者提出,完整的综合中学应该根据成人生活世界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以便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即工作准备、公民准备和全人准备。
英国综合中学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共同课程+分流课程+课程转换机制”。20世纪80年代前,英国与美国一样,为了保证综合中学的教育质量,在学段3和学段4开设英语、数学、科学3门核心课程和设计与技术、ICT(信息交流技术)、公民、体育、设计与艺术、人文、现代外语7门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职业教育一般是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为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而设置的,选修课程是为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提供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设置的,但这种统一的课程结构不利于普职教育的转换和融通。经过长期的论争和历次教育改革的反复探索,英国综合中学形成了一个旨在促进普职融合的课程机制,其大体框架为“共同课程+分流课程+课程转换机制”,此机制既有基础宽广的共同课程,又有一系列专门化课程,其具体操作手段是学校努力寻找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共同学习内容,设置共同课程,为高中学生的前期职业探索和后期的多样化选择提供条件。共同课程涵盖人文学科领域、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技术领域、审美领域、物理学领域和实践领域。它具有广泛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宽广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消除艺术—科学分立、消除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分立等特点。分流课程是确保高中学生“适性发展”的关键,必须辅之以完善的课程选择指导。综合中学的学生就读高中两年后就要进行分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选择自己的课程轨道,在不同的课程轨道上(学术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自由地选择特定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课程转换机制是普职教育之间的通道,它使学生在职业课程或学术课程学习上可进可退,其实施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寻找普职教育的相通之处,另一方面在于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英国综合中学有灵活的课程转换机制。为了实现普职教育的融合,英国政府对原先统一的高中资格证书进行了改革。1992年,英国政府设立了一种新的资格证书GNVQ(国家职业训练文凭),它的功能是既可以帮助学生就业,也可以帮助学生升学。后来,英国政府又对三轨制资格证书的另外一轨进行了改革,设立了NVQ(企业行政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并规定它与A-level(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课程证书)和GNVQ的价值等同,既可用于升学,也可用于就业。在保留两种资格证书的前提下,综合中学设立的共同课程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可行性。对于某些学科来说,学术类资格证书与职业类资格证书所开设的学科可以相同。这就使共同课程成了普职教育融合的重要载体,也使学术类资格证书课程与职业类资格证书课程得以实现顺利转换。
英国综合中学具有普职教育相互渗透的特点。综合中学承担着普职融合的使命。英国普职教育的相互渗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低年级的基础教育阶段开设必修的职业教育课程。二是在综合中学开设大量的共同课程。综合中学开设融合职业与学术的综合课程,如PSHE[7]还实行学分积累和转学分制,允许学生选择更多融合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单元制的综合课程(共同课程),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