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的萌生条件,无一不与社会民主化强调以人为本,追求公平、自由与个性有密切关系。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独立战争后,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的民主国家,普通教育是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工具。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置的状况难以令美国公众满意,人们不再满足非普即职的高中选择模式,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种具备多种功能,并且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的新型高中——综合高中便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普及了高中教育,如何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成了当时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高中可供学习如何让位于如何公平地就读高中。人们普遍认为,公立学校是所有人共享的学校,应该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综合中学的目的就是保障教育的公平与民主,在学校里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期望进行分流培养。综合高中的出现既可以打破人为的社会分层,促进社会的流动与社会公平,同时又可以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虽然高中阶段的分流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过早分流、一次分流和被动分流仍然饱受诟病。美国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高中非普即职的二维结构严重影响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因为非普即职的二维结构,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别成为相互独立的体系,所以学生一旦进入不同的学校,就意味着他们做出了不同的职业或生活选择,这种过早分流的教育既违背了人们的意愿,又违背了美国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的精神。
英国推行综合高中主要受到社会民主化下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影响。20世纪前,英国形成了平行的双轨制教育制度,这种单一的中等学校严重制约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也制约了人的个性充分发展。1945年工党执政,明确把“人人受中等教育”和“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政府努力实现的目标。1947年后,在教育部的默许下,各地方教育当局开始尝试建立综合中学,其中大多在偏僻的农村地区。《1976年教育法》把综合中学的发展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到1980年,综合中学基本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
日本综合高中的发展改革,与其说是高中办学模式的理念更新,不如说是对学科教育课程发展思考的多次变革。整体而言,日本综合中学的发展,是顺应新自由主义发展思潮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末,文部省开始以“自由化”“个性化”的观点重新审定各学校阶段的“学习指导要领”(教学大纲),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生活课,在高中新设综合学科,全力推进不以升学为目标的中等教育改革,开始了影响至今的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此次改革重点之一就是为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基于此,新一轮的日本高中改革把关注点落在教育振兴计划提出的四个基本发展方向上,即培养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构建学习的安全支撑网,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并建立富有活力的共同体。
瑞典创办综合高中是为了适应教育发展民主化的诉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20年间成为瑞典战后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了保证瑞典各地区的入学机会均等,著名瑞典学者卡塞尔提议,应设立一种融现行三类高中于一体的新型学校,为了使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变革和职业流动的新情况,高中的课程设置也有必要作较大的调整。在普通高中、商业高中、工业高中、职业学校等各类高中名目繁多的情况下,为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将教育体系由过于专门化变为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专业要求,进行综合高中的改革成为发展的必然诉求。
我国台湾地区综合高中的创办与其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及国际教育改革趋势有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的政治体制向政治民主化方向转变。政治体制的民主改革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观念的变革。由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台湾人民要求当局提供人民自由平等的教育机会,过早分流教育的设计,容易导致个人因为社会经济背景的不同而被剥夺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为此,建立综合高中,既可以让学生在相同学习环境中,接受适性的教育发展机会;也可以让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相同环境下共同成长,促进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同时,这种学制是对个人学习选择权的尊重,有利于个人的职业试探和生涯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等教育多元化、举办综合高中成了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台湾在1996年开始尝试创办综合高中。
可以说,没有社会民主和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综合高中是不可能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