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

一、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就业预备教育为主

字体:16+-

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以“2+1”办学模式最多,其办学高峰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与20世纪90年代末的职业高中办普通高中热潮并行,成为我国综合高中的两大主体类型。

普通高中的就业预备教育模式初步纠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单纯升学教育的偏向,使一大批无力参与升学竞争的学生和学校解脱包袱,转向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12]分流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学习基础性、通用性和专业性的职业教育课程,为其毕业后到当地就业做好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延缓分流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自然过渡。但在办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普通高中的职业类师资匮乏、实验实习条件简陋,生源素质偏低,加上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有限,因此学校不可能为适应企业频繁更换专业的要求,常常面临教学与就业脱节,学生就业困难的窘境。

这种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大力发展职业预备教育,与当时的教育政策影响是分不开的。

1995年6月8日,《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大力办好普通高中,首先要办好现有的学校,充分挖掘潜力,调整布局,扩大规模,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走出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尤其要大力加强薄弱高中的建设,从经费投入、师资配备、领导班子充实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使其尽快改变面貌,缩小校际差距”。

《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多种模式办学。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普通高中可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各地可以举办少量侧重外语、体育、艺术以及加强某一学科的特色学校或特色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各地可依实际情况确定普通高中各种办学模式的布局和规划”。

1995年6月22日国家教委印发《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的十项措施(试行)》,这个文件针对性很强,就是为了落实国家教委《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大力加强薄弱普通高中的建设’的任务,提高普通高中整体质量和水平”,强调指出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的十项措施》对薄弱普通高中的建设思路,加大办学模式改革的力度做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针对农村的薄弱高中。《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的十项措施》就薄弱高中转型问题,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明确普通高中的性质及其双重任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不能把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作为普通高中的唯一任务,更不能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薄弱高中自身要解放思想,摆脱升学率的束缚,“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坚信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与向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都在为培养人才做出贡献。要振奋精神,大胆改革,把办学方向从单一面向升学转到侧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后备力量的轨道上来。

第二,薄弱高中可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或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还可以继承和发扬本校传统优势办成具有某种特色学校。

第三,农村的薄弱高中更要加大办学模式改革的力度。要确立农村教育为当地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结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培养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鼓励并具体指导薄弱高中根据学校实际,扬长避短,确定办学模式并办出各自的特色。

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导,为薄弱高级中学,尤其是农村薄弱高级中学转型指明了方向,助推了薄弱高中转型为综合高中的探索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