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第九章 美学与启蒙:赫尔德在近代中国

字体:16+-

导言

作为德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巨人之一,赫尔德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亚洲地区长期都是一个不太为人熟知的名字[1]。可能主要原因在于他不幸生活在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他的老师哲学家康德与同学诗人歌德乃是两个令德国文化特别是哲学和文学享誉世界的名字;而在许多学者眼中赫尔德首先是诗人,其次是哲学家,但哲学上的成就远不如康德,在诗歌创作上则不如歌德。康德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被翻译成汉语的作品也不少,甚至中文版《康德著作全集》也正在陆续出版。而歌德与中国、被中国接受的历史已经有学者专门以专书形式有所探讨[2],被翻译成中文的著作比比皆是,且同一本著作的译本有时甚至有若干种。反观赫尔德,他逝世之后由德国学者编辑出版的长达三十三卷的作品中直到20世纪末期才有第一篇完整的作品被译成汉语出版,即《论语言的起源》[3]。赫尔德真正为中国学界广泛了解始自20世纪80年代开放国门之后,而涉及赫尔德的中文著作大量出现是在90年代[4]。其实,赫尔德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先知先觉的中国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位德国思想家,其后周作人对他的文学思想有十分准确而精彩的介绍和评论。后来赫尔德的文学、美学、哲学以及史学思想亦在不同的场合被介绍到中国[5]。

本章将挖掘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对赫尔德的介绍和评价,并分析其语境,以探求赫尔德进入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途径和意义。本章试图提供一个例子来说明赫尔德虽然远没有康德和歌德那样知名,但他对中国学术影响之广阔和深远,则是前两者所不及。康德对于中国学术的影响多半还是在哲学领域,而歌德的影响则主要在文学方面。赫尔德不同,他在中国民俗学、人类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都留下印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研究赫尔德与近代中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学术的西学背景及其与世界学术之关系。

本章的重点则是赫尔德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本章将首先叙述赫尔德之名初次为中国学者所知的历史背景;其次将考察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德美学的介绍和理解,并分析他们对赫尔德美学思想理解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最后考察李长之对赫尔德艺术史和美学思想的理解。赫尔德的美学思想是德国近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国的美学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建立贡献极大[6]。张辉先生的《德国美学的东渐及其媒介研究》对德国美学的入华问题介绍最为详尽,他回顾了中德美学关系研究的成绩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这包括对康德[7]、歌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席勒等人美学思想的入华;他还分析了德国美学入华的历史背景和分期,指出德国文化与思想在20世纪初才开始大量被介绍入华,尤其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高峰;接着他回顾了德国美学入华的主要媒介即报纸杂志的作用,探讨了主要出版社和出版物特别如《教育世界》、《民铎》、《战国策》在德国美学入华过程中的贡献;最后他集中讨论了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对德国美学的介绍与理解。但是他的文章中没有提到赫尔德。

在正文开始之前,有必要简单说明本章的取径与方法。西学之进入近代中国,无外乎人物(figure)、术语(technical term)、观念(idea)和文本(text)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则通过种种故事连接在一起。所以本章的重点是近代中国学者怎样讲述赫尔德的故事,怎样理解、翻译、解释赫尔德思想中的术语和观念,怎样认识赫尔德的文本,并怎样通过自己的文本来传达自己的理解、翻译和解释。本章也将讲述一些这些中国学者认识和了解赫尔德的不完整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反映近代世界各地区知识人的相互关联,并将这些或隐或显的网状关联放在近代世界思想学术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