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大师鲁道夫·德瑞克斯在1957年说道:当今形势下,我们身上的完美主义是非常普遍的……人们之所以认为犯错误是如此危险,就是因为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创造出超人的智慧和品德……如果我们无法(在心灵内)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就无法在外部世界获取和平,人们应该具备接受不完美的勇气……[1][2]
德瑞克斯是一位广受尊敬的作家,他曾写过《孩子的挑战》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他向我们描述了鼓励所激发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意思就是要帮助孩子勇于尝试新的做事方式,同时又要让她知道她是被大家认可的,她是值得珍爱的。德瑞克斯想告诉父母的就是如何让孩子感觉到这份认同感,不论他们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他发现,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被认可的,你就比较容易做出新的尝试并敢于犯错。在唐·丁克迈耶和加里·麦凯合著的《养育有责任感的孩子》这本书里,此种育儿方法也得到了极力推崇。
在心理学上,人们用不同的字眼来形容鼓励的作用。得到鼓励的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人性得到了认同,身份得到了认证,他能从别人的反映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能感受到他人的理解。用一句平常的话来说,他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有作用的,他是被重视和值得被关爱的。你所要做的就是承认孩子(或许是成年人),承认孩子现在的样子,而不是以他们的能力和你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来评判孩子。鼓励还会让孩子感觉有人在背后支持他,因此,如果出现了什么错误,你的鼓励和支持也能把他内心的焦虑降低到最小程度。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记住:真实的鼓励必须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看见你这么喜欢你的创作,我很高兴。”这句评论有可能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空洞或者很开心,但具体要表达什么意思还要取决于说活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鼓励”和“表扬”的区别
鼓励和表扬是不同的。鼓励传达的是对另一个人的信任和欣赏,比如:
●“我知道你能行的。”
●“你帮我做家务,我真的很感激。”
●“和你在一起真开心。”
鼓励性的话语所表达的通常是我们对另一个人的感觉。相反,表扬则重在抒发你对一个人的表现所做出的评判,比如:
●“干得真不错!”
●“你的房间整理得真干净,我要给你一个‘A’。”
避免给孩子“打分”
如果你不给孩子打分,而是说“我非常喜欢你的房间”(你的意见,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评价)或者“我非常感激你为这个房间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你的孩子就会感觉得到了他人的承认,他也会为自己做了一件如此有意义的事情而感到格外自豪。
根据文化惯例,学校经常通过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种做法到底是否可取(我们能辩论上好几个小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要拿分数去衡量完美主义者的其他生活领域。
一天,一个有着严重的完美主义倾向的年轻人眼泪汪汪地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因为根据他在某个方面的牙齿护理情况,他的牙医给他打了一个不是很理想的成绩——C,他由此认为自己在生活中一无是处。
想象一下,如果牙医换句话说“看得出你非常关注你的牙齿,这对你的牙齿健康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发现这儿有一个小问题,我希望你能够再多注意一下”,比起打分的方法,这种方法会不会更有效呢(或许你应该像这样去鼓励孩子)?
给孩子一些“小星星”和其他的奖励并没有什么错,我们经常会使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方法来激励人们,但“奖”和“罚”有一些内在的问题。为了不断激励孩子,你必须要不断增加你的奖励。如果孩子今天打扫完房间,我们可以给他一美元作为奖励,那么下个星期你必须要拿出两美元;今天看一场电影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下周你可能要给他买一个游戏机才可以。
这种为了得奖而得奖的做法只能会让孩子狭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上,而不会让他们关注自己所做出的贡献。例如,让孩子负责洗碗这一举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让家庭生活顺利运转,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有时间共享欢乐,而奖励的方式只能会让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工作。
惩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孩子所设定的种种限制——容易造成孩子的敌视情绪、防御心理并引起口舌之争,因此,虽然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好像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不成功的激励方式。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这种为了取悦别人而强迫自己做出完美的表现的做法本身也是有问题的,这就是为什么聪明的父母会选择鼓励孩子而不去表扬孩子的原因。但这并不是说你永远都不应该表扬孩子,表扬不会伤害你的孩子,但这种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危险性——孩子会感觉只有自己表现良好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你给孩子的鼓励越多,就越能帮助孩子建立牢固的自信心,增强他们自我接受的能力。
你的错误无法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
——奥普拉·温弗瑞
记录一下
如果孩子做了什么让你高兴的事,你是怎样表达你对他的欣赏的?当孩子做了你不喜欢的事情呢?你和伴侣分别是怎样说的?你的家里有没有一些适当的奖励措施?效果怎么样?
做一个实验:尝试使用一些本章所建议的鼓励性的语言,一开始可能会感觉有点不自然或不习惯,但不管怎样,还是试一试吧。经过几次尝试,看一看孩子有什么变化。
谈一谈
经过细致的观察之后,和家人谈一谈鼓励性的语言所激发的一系列心理过程,然后向大家征求意见,看他们愿不愿意在一周之内尝试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把这些语言写在小纸条上,然后把它们粘贴到家里合适的位置,以便随时提醒大家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一开始可能感觉很好笑,一周过后,再次和家人谈一谈,看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什么不一样。
鼓励并不代表唠叨或威吓
像我们文化里的许多其他词汇一样,“鼓励”一词也有不同的意义表达。为了让别人做得更好,有的人会把自己日常的批评和不断催促别人进步这种行为描述成一种鼓励行为。我相信我们国家的创始人之一约翰·亚当斯在写给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的建议的时候会很清楚这一点,大卫·格林伯格写到,除了在教育上对儿子施加高压外,这位在道义上十分苛刻、严厉的老亚当斯还
“……告诫他的儿子必须要‘十分重视’自己,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儿子成年,老亚当斯一直在‘威吓’自己的儿子。‘你生来就比别人有优势,而如果你做不出非凡的成绩,你就会因此而蒙受耻辱,’亚当斯在1947年写给27岁的儿子的信中说道,‘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个老板或总统,那就要归咎于你自己的懒惰、马虎和固执。’”
“[约翰·昆西的]日记里也流露出主人略显神经质的雄心壮志以及因为目标无法实现而出现的强迫性自责。在他20岁的时候,他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贯穿自己勤苦的一生的一句话——‘懒惰,懒惰,我害怕它会毁掉我。’”[3]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鼓励孩子的禁忌做法。一种情况是:如果约翰·昆西不具备超凡的智慧和精力,如果他没有投入积极的热情,或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他是谁。父亲的威吓或许不能给约翰·昆西带来巨大的成功,而只能会增加他的焦虑和自责,按照格林伯格的描述,这很有可能会“培养”儿子的完美主义性格倾向。
承认孩子的良好情绪
鼓励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而不仅仅通过语言的形式,比如:
●一个微笑
●眨眨眼睛
●竖起大拇指
●击掌
●一个拥抱
●一个特别的卡片或字条
所有这些都是认可孩子的良好情绪、分享孩子的喜悦的方式。除此之外,如果事情进展得不顺利,你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你对孩子的支持和理解。这些手势和动作是一种亲密的表现,它好像在说:“我和你在一起。”
表达你对孩子的珍惜之情
当管教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遵守一条原则——“区别对待行为和行为者”,意思就是,虽然孩子的行为不能让人接受,但孩子还是值得你去爱的;另外,通过“鼓励”所激起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我们知道,虽然承认孩子的成绩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完美主义,就必须要先认可你的孩子,珍爱你的孩子。
同样的道理,鼓励关注的是一个人的进步和努力,而不仅仅是结果。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积极评价她在书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会让她感觉自己是被他人所接受的,她会更加自信,虽然自己的字体还不是十分完美。这种做法同时也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为自信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会更加有信心。
与只关注结果的孩子不同的是,积极努力而又自信的孩子会更愿意把错误和不足看成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会把它们看成失败的标志。关注成绩的思维方式是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因为孩子感觉自己能否得到他人的认可取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如何;与此相反,关注努力的思维方式强调孩子为了尝试新事物而付出的努力,尽管有可能会出错,因此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完美主义的出现。
孩子的能力有别,经常的情况是,在同一个家庭里,一个孩子在某方面会做得非常好,而另一个孩子却会在这方面稍逊一筹。为了激励孩子做得更好,父母经常拿孩子做比较,但这种做法所导致的一个普遍后果就是气馁和挫败感。对于完美主义儿童而言,这种行为所隐含的信息是非常明了的:我做得还不够好。她或许会更加努力,但这同时也很有可能会加剧她的完美主义倾向。“鼓励”是对家庭里的每个成员表示认可和接受的一种行为过程——你就是你自己。比较几乎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在某方面做得比你更好,但这与你又有何干呢?
[1] 鲁道夫·德瑞克斯和他的导师(兼同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大约一个世纪以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家长教育工作者。阿德勒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同时代的人,他比弗洛伊德年轻,并且是弗洛伊德的同事。
[2] 鲁道夫·德瑞克斯,in Terner,J,.&;W.L.佩由,(1978):《勇于接受不完美:鲁道夫·德瑞克斯生活和工作》。纽约:霍桑出版社,289.
[3] 大卫·格林伯格:《爸爸的儿子JQA和W。总统的儿子竞选总统》slate,19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