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孩子不在你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养育孩子,比所有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在这一篇我要讲第二个问题。
前面我们谈了很多教育孩子的困难,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使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得更好吗?
我的观点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孩子不在你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
法国有个思想家叫帕斯卡尔,他说人生有很多的麻烦都是因为你不能待在自己的屋子里造成的。在我看来,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麻烦,和帕斯卡尔这个观点很近似,第一就是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就是很多父母下班后不能就回到自己的家中。空间距离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父母要察觉到,不论生活多么奔波、多么辛苦,或者事业多么成功,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孩子的教育。但是,我们又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要么花钱把孩子送到所谓“贵族学校”进行封闭式的管教,要么以大人的强力意志要求孩子必须绝对服从,如果处理不妥当,这两者都极容易造成孩子的冷漠、叛逆与心性的扭曲。我们从来就没有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遑论一些粗俗的外在要求能够使孩子屈就。实际上养育孩子,比所有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在格林童话里,有个国王问他的大臣能不能让他的女儿在他第二次看到她时就长大成人了,大臣说可以,然后就把孩子带到别的地方养,直到十几年以后再带回到国王面前。这是童话故事,生活中若有这样的事一定有大麻烦。
陪伴孩子,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多花点心思,能够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幸福。1999年4月12日,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同时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大学同时录取,并以全额奖学金的方式免交每年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她到底具有什么魅力使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向其抛来橄榄枝?这背后倾注着其妈妈刘卫华的全部心血及其继父张欣武的宽博胸怀。据妈妈刘卫华说,她对女儿的教育主要受《早期教育与天才》的启发,在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采用分阶段的科学教育方式,逐渐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刘亦婷刚出生时就多灾多难,因脐带绕颈差点窒息,因“油奶”而腹泻两个月,这些病魔痛苦地折磨着一家人。后来,刘妈妈以不离不弃的坚韧开始对女儿进行早期教育,从训练五官到词汇积累,从发展思维再到品格培养等,她忍受住巨大的压力,始终把孩子带在身边,即使因生活奔波而无法顾及孩子,她也不忘让亦婷的姥姥保持早教的一致性。就算是婷儿刚满两岁时父母离异,刘妈妈依然坚定地要把女儿培养成“素质优秀、人格健全和有能力创建幸福生活”的人。刘妈妈在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更注重孩子“情商”(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继父也非常强调“让婷儿学会自己干”的战略原则,虽然父母倾情关注刘亦婷的成长,但实际上他们花在女儿身上的时间并不多。
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既是情感不可或缺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和社会实践能力。刘亦婷的成功在于其父母采取了合理的早期教育策略,使孩子的情智在各个关键时期(0~18岁)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发展。[1]
[1] 刘卫华、张欣武:《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