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第3篇 用健康的方式培养“正常人”

字体:16+-

抓住关键期,赢在起始处

好父母就是“既有知又无知”的人。

知道的是:只要用心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无知的”是:不把孩子某些局限、不足、落后看得太严重,也不为孩子的“笨拙”太揪心,与其抱怨、抱憾,不如相信天道酬勤。

我讲的第三点是,成全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要“抓住关键期,赢在起始处”。

人的生命中存在着无限的神秘性、无限的不可知性,对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保持谦卑、敬畏和谨慎。今天所有对人生命的研究并没有使我们有把握说“我洞悉了一个生命”,也没有任何人有勇气说“我找到了生儿育女的秘诀”,你翻开所有儿童教育专家的著作,你能够看到的都是根据有限的临床经验和生活经验得到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结论。任何一个伟大的儿童教育专家都是对儿童耐心的观察者、陪伴者和对话者,他所希望的都是父母们能够用心、减少粗暴和忽视,他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给予你启示和借鉴,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别人说话、做判断、做决定,所有的儿童既是“唯一的一个人”,又是有着极大差异的人。教育儿童,做个“新父母”,其实也就是回到一个学习者的立场上来。

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劳伦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小鸭子在刚刚出生时有一个本能的认母期,它从壳里出生后第一眼看到谁,便认谁为妈妈。但是,若在两周内不让它看到任何活动的物体,它就永远失去了认母能力。无独有偶,两位美国科学家共同做了一个猫的实验,他们把刚出生的小猫的一只眼睛缝起来,几天后拆线,惊异地发现被缝的那只眼基本丧失了视物能力,而那只未被缝的眼睛则视力正常。这两者无不证明:人类和其他动物存在着成长的关键期。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研究均使其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的发现者杨文教授,她在培育儿子夏杨及教学实践中总是能够抓住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儿子出生前后,她自学了四五十本幼儿教育书籍,她认为0~6岁是孩子感官发育与语言开发的最佳时期,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同时引导其认识事物,让儿子在生活中学会思考。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已成了她的育儿理念。在物质紧张的年代,她自制教具,让幼儿直观形象地学习英语。身为父母,应该多为孩子提供真实的生活图景,让孩子“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做人、去实践”,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她有时也会采用计谋“暗示”孩子力争上游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儿子高中毕业后幸运地考入英国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在那里攻读生物类自然科学;大学毕业时,被剑桥大学世界级生物实验室录取为博士生,同时又被美国某著名跨国投资银行香港亚太地区总部以百万年薪录用。

后来,他选择了继续深造,在科学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一切,皆得益于夏杨有一对善于学习的父母,他们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示范。[1]

[1] 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