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你们中国人,好像不太喜欢孩子”

字体:16+-

即使你认为非常有必要批评或惩罚孩子,也需要先克制一下,克制可以避免犯错,变得从容、理智,这都有助于你在教育孩子上做到“最不坏”。

下面我接着说,孩子到底应该怎么管。

大家听我说“管教从严”,大概会觉得我说的不是回到老一套吗,其实不是这样。

2008年春节我去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一位研究国际政治的朋友,突然和我说了一句让我颇为不安的话,他说,你们中国人好像不太喜欢孩子。我说,我们中国现在讨论的问题核心是我们已经过分溺爱孩子了,你怎么觉得中国人不太喜欢孩子呢?

他说,他从中国相关的网站和其他媒体中获取的信息发现,中国人经常当众责骂孩子,对孩子的教育经常是用“一只手”的方式进行的。比如有些孩子犯了错误,很多父母就是站得远远的,伸出一根手指大声斥责,显得非常粗鲁。这一根手指的方式,也很像是对孩子的诅咒,这样的方式,我从带着孩子到澳大利亚旅游的中国人身上也时不时看到。大声的斥责如果还不见效,很多人就会改成一个巴掌的教育。我发现今天的中国父母很有意思,经常表示愿意尊重孩子,平时也比较溺爱孩子,说来好像教育也很西方化了,但另一方面骨子里又完全是东方式的,很容易不耐烦,一不耐烦就喜欢用传统的方式解决问题。我接触到一些已经在澳大利亚生活的中国人也还是这样,对孩子很缺乏耐心,有时候为了自己的娱乐,逗孩子玩一下还可以,玩两下就不行了,常常是马上翻脸动怒,把孩子打一顿,孩子安静了,自己就开始打麻将。

这位朋友说的话实在让我羞愧,我发现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真是比比皆是,就在我从香港转机去悉尼时,在候机厅里也看到一位奶奶和妈妈对绕着座椅奔跑的孩子这样比划着“一只手”大声斥责,令人侧目。可以说,当众责骂和惩罚孩子,几乎就是一种可怕的虐杀。

很多时候,当稍有反思能力的父母们扩大视野、检视自己在孩子身上所进行的教育时,常常会发觉自己的粗鲁并没有改善孩子目前的陋习或困境,反而加剧了孩子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对待孩子的态度或方式——“放下食指,跷起大拇指”。近年来,芬兰教育开始吸引全球教育的眼球,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其全民重视基础教育的做法产生兴趣。在芬兰,不时能看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数理解析能力、日常生活技能等方面在顺乎自然(并非“天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与完善,孩子没有沉没在过多的作业与反复的考试上,而是带着更多的“为什么”去探索知识的起源。芬兰的父母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并非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不是为了炫耀或跟风随众,而是切切实实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与自由的创造才能。读书不仅仅是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更多的是透过人类深厚的文明成果丰富自己的人生。“每天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1],这已慢慢形成芬兰孩子的固定家庭作业,孩子会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进入自主阅读的精彩世界,由此,终生阅读的习惯便成了每个孩子的后天本能。

这除了受父母影响之外,还得益于芬兰开放的公共图书阅读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作为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被当成一种高尚的行为,而不读书反会被人鄙视。芬兰前总理阿赫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这样的视野与气概,无不给那些擅长打压孩子的中国父母以提醒:当我们因孩子的不争气而乱发脾气甚至拳脚相加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换一种温和的方式去面对孩子的问题而化解成长中的各种危机?

父母身上不良的品行,诸如懒散、粗鲁、急躁、狭隘、势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往往更容易被继承,因为“坏品质”总是更有活力和传染性,而所有优良品格则需要加倍的心力才能培植,同时它对父母的要求也更高。

[1] 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