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早期教育的过失会变成无尽的麻烦

字体:16+-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后续学习时的“学业枯竭”,也就是早期学习投入过度,后续学习必然失去成长的空间。

在研究基础教育十几年的经验中,我特别有感触的是:

第一,早期教育,尤其是0~6岁关键期教育不到位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往往很快就会出问题。无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还是交往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不适应学校,在三年级之前,这些孩子就可能成为所谓“差生”。

第二,即使是小学阶段,要改变一个孩子,也已经非常困难。

第三,就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言,学校和老师很难对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尽心尽责。

第四,小学阶段就不适应学校的孩子,学业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学校现在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对不适应学校的孩子极为不利。

第五,父母一定要继续“紧盯”孩子,这样的紧盯不是仅仅针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是对他成长的方方面面都要重视,可以说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就是与各种灾难在拔河。

第六,一定要重视与学校和老师的沟通,再忙都不要忘了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可以说交流越频繁,了解越深入,越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即使学校或老师态度欠佳、观念不当,也不要轻易就对学校和老师“动怒”,说实在的,换学校很不容易,耐心、理性地和学校协商更重要。

在这里我从与孩子“手心对手心”、“眼睛对眼睛”、“肩并肩”的教育,谈到了与学校“肩并肩”的合作,父母既需要有与学校一体感的意识,更要时刻想到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仍然在自己身上。

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千万别以为教育好孩子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该觉得中心责任始终在父母自己的手里。父母的责任意识推动彼此的成长,但许多父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便被推至一个无比重要的职位,却又缺乏学习意识,或者没有更多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写过《夏令营中的较量》的孙云晓研究员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应该善于培育孩子健康的人格,在劳动或游戏中促使孩子不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8种智能,对孩子的学习潜质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引导。[1]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实质上是父母们不断学习的循环过程,如果我们不能在孩子的印刻时期播下道德的种子,就必须在孩子的求学时期进行艰难的“再教育”;如若丢掉“再教育”,则孩子就会带给我们以无尽的烦恼与痛苦。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相应的智能优势,再差的孩子也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父母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时时给予孩子鼓励的敏感心灵。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作为世界闻名的“金融之神”,对美国经济和世界投资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只要他一开口,“全球投资人就要竖起耳朵”,只要他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就这样一个人,他开始是按妈妈的指导去学音乐的,大学毕业后随乐团四处演出,可后来,他觉得自己并没有音乐天赋,倒是发现自己侧重于逻辑数学,事业的兴趣点在金融,于是他离开乐团,去学习金融并到华尔街发展。设若不是他的转向,他又怎能在金融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若想测出孩子擅长哪方面智能,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的“多方面”测验研究可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但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的智能类型又不是绝对的,总会以某一方面为主,其他方面交叉出现。

[1] 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