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干扰因素1:父母的性情使然

字体:16+-

我对自己的性情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熊壮壮出生前我就预言,会跟蜡笔小新的妈妈差不多——最多温柔地提醒孩子三次,之后便是声色俱厉了。

所以我一直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有时他真的是在故意跟我作对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不由得怒火中烧。

有一天早晨,熊壮壮显然没有睡够,大概所有的妈妈都能了解,把没有睡够的孩子叫起来上幼儿园是一件多么糟心的事。

我一直都耐着性子,忍着,由着他瞎折腾。我自己先穿好衣服,再拉开窗帘,他终于爆发了。“把窗帘拉回去!拉回去!”我决定将就他,先哄着他起来是最重要的,便把窗帘又拉回去。“不对!拉成跟刚才的一样!”小“暴君”开始提无理要求。我还是试着又拉了几下,可怎么也不能让“暴君”满意,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几次三番之后,我也终于怒了。小“暴君”大哭大喊起来,他越哭我的火气越大,最后,我觉得自己完全失控了,我们母子俩各哭各的,各喊各的,互相指责对方。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太大了。人的情绪是很容易被激化的,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会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恶化,事情只能向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如果父母自身总是难以控制好情绪,孩子自然也会急躁、脾气大。

●抗干扰法——制怒

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随时可能惹我们生气,但我们生气发火就能让孩子不淘气了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一发火,就把自己完全摆在了孩子的对立面,他不跟你作对才怪呢!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生气,谁都有生气的权利,不必为此感到内疚或羞愧,在不侵犯孩子自尊的前提下,我们也有必要表达出自己气愤的心情,只不过,这种表达不是毫无控制的宣泄。

我们可以先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语气严厉却能保持平稳,然后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如果类似的话和严肃的表情无济于事,还可以进一步表达我们的心情:“我已经很生气了!”有时,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停下来,有时还需要我们继续说明生气的原因以及你担心的后果等等,比如“吃饭的时候玩玩具是不对的”、“把球往镜子上扔会伤到你自己”。

这样,我们既能表达生气的心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起到震慑作用,总比大发雷霆两败俱伤的后果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