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梦:有梦的孩子飞得高

在平静中追求卓越

字体:16+-

著名作家杨绛,祖籍江苏无锡,在北京出生后不久,杨绛就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

小时候,杨绛喜欢读书,学习成绩非常棒。但这个看似文弱的女孩,也有很淘气的一面。有一次,杨绛上课时与同学窃窃私语,说着说着竟然笑出声来,被罚站示众。两个人在说话,而老师只罚站她一人,杨绛心里自然不服,也感到委屈,竟然一直大哭到下课。

那时,父亲杨荫杭一直是女儿崇拜的对象。原来,杨荫杭很有学问,是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他先后考入北洋公学、南洋公学,后来又留学日本和美国。

在家中,杨绛兄弟姐妹八人,天资聪慧、善解人意的杨绛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同父母相处时,杨绛是个乖乖女,非常温顺体贴。父亲有一个习惯,饭后会吃一个橘子,杨绛总会先将橘子剥好皮;当父亲吃风干的栗子和山核桃时,她又有了乐事儿,脱壳去衣之事,自然是杨绛抢着做了,并且果品一经她手,肯定会收拾得很干净。

父亲来到上海之后,养成了午饭后休息一会儿的习惯。这时,小孩子们都知趣地散去了。有一次,看着正要离开的杨绛,父亲对女儿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别出声就行。”

刚好夏天时父亲的卧室很凉快,喜欢读书的杨绛就去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间的茶几旁,安静地看起书来。从那以后,父亲午休醒来时都能看到女儿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父亲觉得心里温暖,女儿再想看什么书,他都会买回来,或者到书橱中去寻找。

冬天到了,父亲屋里生起了火炉,加煤自然又是杨绛喜欢干的事情,随后她就坐在火炉旁,惬意地看起书来。

一家人的日子,就这样平淡又幸福地进行着。

杨绛虽然聪明伶俐,但很少考100分,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没有因此责备过她。直到上高中,杨绛还没弄懂平仄声。这时,她自己也急了,不过父亲却安慰女儿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

有一天,杨绛突然开了窍,会分辨四声了。父亲晚上走过杨绛走廊前,敲了敲窗户,考女儿什么字是什么声,杨绛全部答对了。

杨绛的中学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无忧无虑地度过的。

17岁那年,杨绛考入东吴大学。1年后,对于最终要上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杨绛一时拿不准主意,便去向父亲求教:“我该学什么呢?”

杨荫杭对女儿说:“没什么该不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自己的兴之所在,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父亲的这一番话让杨绛豁然开朗,于是选择了文科。也正是这种选择,让杨绛后来功成名遂,成为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并和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结了婚。

出生在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中的杨绛,也跟钱钟书先生一样,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两人都是书迷。

杨绛小时候,有一次,父亲问她:“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

杨绛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父亲又问。

杨绛说:“一星期都白过了。”

杨绛曾给读书打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串门儿”。

杨绛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梦想启示

多读书,读好书。

在中国,钱钟书和杨绛是一对非常著名的夫妻。因为,他们都是著名作家,他们都很有学问。这对夫妻的成功来自于他们从年少时就多读好书。

多读好书,能够让梦想插上翅膀。

既然读书有如此多的妙趣,那么,小伙伴们,今天你读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