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末,国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在校运会取消了3000米以上长跑,据说是为了避免危险。在我看来,实际上这是一个更加危险的信号,甚至可以说透露出民族危机的冰山一角。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学出现如此尴尬的新闻与中小学体育长期落后密切相关,重智轻体已经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心理倾向。
体育是强体之育,更是强心之育。体育不能只是局限在个人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活动,而应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作为新世纪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但在中国的现实是,很多父母重视孩子的营养,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唯独不够重视孩子的体育。这值得国人警醒啊!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体育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儿童的身体训练要在智力训练之前,即按照体、德、智的顺序。
我在研究中日教育比较的时候有特别深的感触,一个国家要强盛,要特别重视体育。没有体育的振兴,就没有国家的强盛。
有一组很让我惊讶的数字:中国1990年小学教育的普及率是97.8%,相当于日本83年前的水平。日本小学的普及率1907年就已经达到97.3%。甲午战争发生前的1891年,日本的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小学教育普及率最高的1946年也只有20%,可以看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
日本民族振兴,大力兴办教育,教育普及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处在困难时期,但在1954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一个《学生给食法》。什么叫给食法?日本的中小学生每天中午可以吃上营养餐,其实在这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吃了,普及率高达96%以上,这意味着每个中小学生每天可以喝上一杯200毫升~300毫升的牛奶。
丘吉尔称赞日本的做法是“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我们过去把日本叫作小日本,小日本喝牛奶喝得长高了,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都超过中国孩子,胳膊比我们粗,肺活量比我们大,耐力比我们强,难道这不是较量吗?
日本提供营养餐,家庭只交营养餐原料价格的50%,其他都是政府支付,用各种方法筹资。而中国的学生营养餐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2011年,国务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一个由民间发起政府接棒的过程。
2011年3月至5月,《凤凰周刊》的记者邓飞首先在微博上发起了“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的公益项目。该项目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午餐。它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随着更多媒体和社会机构的参与,这个项目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普惠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
但是,2012年连续暴露了各地在实施这个计划时存在的问题:云南宣威市双龙一小的学生在糕点里吃出了鸡毛;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有学校3元营养补助被供货商套利1元;云南镇雄县木卓乡六井村苍坪小学203名学生食用营养餐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2012年11月,在湖南凤凰县支教的大三女生小梁连发微博,揭露当地营养午餐的现状,“国家拨款3元的营养午餐,到孩子手上,就是一盒牛奶、一片小面包。”记者调查得知,这两样东西价值仅2元,孩子根本就吃不饱,下午就是在饿着肚子上课。
这些事件充分暴露了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漠视,大家试想一下,连饭都吃不饱,何谈运动健身?
医学专家呼吁:中小学生每天必须保持2小时的运动。日本的学生每天下午放了学都要在学校运动两个小时,而且双休日也会主动要到学校参加运动。谁来运动,老师记你的名字,发一张奖励卡。凭奖励卡可以到任何一个书店换书或购买食物,这是国家奖励。
实际上,日本人既放手锻炼,又有严密的科学的安全健康卫生措施。要求孩子带的东西,或带多少,都明确细致地提出来。
一年级的日本孩子就要参加两次远足活动,所以日本的孩子都有远足经验,他们是在真正的体验中学习。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改变观念,即运动不仅仅可以健身,更是孩子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
2012年12月10日,我在腾讯教育年度颁奖典礼上谈此观点,麦可思公司创始人、总裁王伯庆深表赞同说:运动可以培养孩子抗挫折、忍耐力和坚持性,已经成为许多欧美国家的共识和原则。的确,欧美许多国家的学校都以“运动第一,学习第二”,本质上就是做人第一。
英国著名学府伊顿公学杰出校友威灵顿公爵,在打败拿破仑后说了一句震惊世界的话:“滑铁卢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决定的。”各国最重要的竞争是教育。当我们极力推崇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时候,切不可忽视体育对强健青少年身心至关重要的作用。伊顿公学校长对北京大学一位教育学教授坦言:你们中国的青少年迷恋网络,我们就不怕你们,因为我们的学生爱运动。
已有研究表明,小时候不爱运动的人,长大了也很难热爱运动。不爱运动的人,生命质量自然会下降。
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孩子的许多缺陷与缺乏运动有关,甚至素质高低与幸福多少都关乎运动。所以,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一些高等学校等已经将大学自主招生复试与体育挂钩,厦门大学自主招生体育成绩占五分之一权重。这是积极的信号,也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2012年12月1日,在清华大学体育部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教育部将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并且会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予以公示。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内容涉及学生的身高、百米数度、一千米速度、耐力、引体向上、近视率和肥胖率等要素,身高和近视率等要素还将分别排名。
我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提出这样的观点: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因为,在我看来,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更有前途的,身体好是教育的起点。
之所以如此看重身体健康,我对运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运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规则意识,更能锻炼顽强的意志。运动者最需要遵守规则、最需要团队精神、最需要忠于职守、最需要顽强拼搏。从这个意义讲,运动实际上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运动第一也就是人格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