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信息化时代所潜伏的危机

字体:16+-

现在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高度发达,各种网络即时通信产品和社交网站迅猛发展,有些父母刚刚知道QQ是什么东西,后面就又出现了SNS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网络平台。

2013年3月14日《北京晚报》的记者张鹏报道了《电子儿童成用手聊天一代》的新闻:文中琳琳(化名)的妈妈,按照每年的惯例为女儿组织了一次生日聚会,然而和往年的欢闹景象不同,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聚在一起,人手一台iPad或者iPhone,全都默不作声却又忙得不亦乐乎,原来他们在班级的微信群里聊得热火朝天。

“既然聚在一起为什么还用微信,直接聊不就行了?”妈妈很诧异,“这么聊更有意思,平时都聊习惯了。”女儿忙碌中解释了一句。面对这种场面,一群爸妈目瞪口呆。

文中另外一女孩可可(化名),则是因为上课玩手机而手机被老师没收。可可的妈妈这时才知道,上六年级的女儿已经成了“微信控”。上课听讲时可可特别不专心,总在下面低着头,也很少回答问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后老师发现她低着头是在玩手机,在用微信和别人聊天。

可可的微信好友有上百个联系人,还参加了七八个微信群,而且联系人中很多是父母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平时沉默寡言的可可在群里非常活跃,说话也特别放肆,甚至有时候还说脏话。而最让妈妈担忧的是,女儿还和一些陌生人聊天,一些成年人甚至提出了见面和约会的要求。

孩子们的聊天工具之一是“微信”,这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这款聊天工具非常便捷,既可以将熟悉的好友加到一个圈中群聊,还可以摇一摇手机就可以与一个陌生人聊天,并能根据定位功能寻找到附近几百米内的微信用户进行聊天交友。所以截止到2013年1月22日,微信的用户就突破了3个亿。

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多,涉及微信诈骗和犯罪的案件也就越来越多,基本每个星期都有相关的新闻报道。而且随着学生用户的逐渐增多,通过微信犯罪对学生用户也成为一个威胁,特别需要父母的保护和警惕。

2013年2月19日,《三湘都市报》报道,15岁的少女通过微信摇到在高校就读的19岁大学生,在与其见面后被灌醉,性侵并且怀孕。

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挑战。信息化的加速推进,使有害信息对青少年可能带来的危害急剧增大。在信息高度开放的状况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还是信息的制造者。

好的信息可以发挥更大更好的正作用,坏的信息也可以发挥出更大更坏的负作用。各种黄色、暴力、迷信的不良信息和低俗之风以网络与短信为载体进行传播,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和身心危害不可低估。早在2007年,CNET全名发布的数据,就显示每天大约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网络导致部分青少年思想混乱,网上网下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在逐渐增加。许多青少年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犯罪,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智力“游戏”或“挑战”。

在2013年3月8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作了题为《高度重视社会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的发言。他明确指出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沟通联络、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他们进行社会观察的主要渠道。他在代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问题提出的三点建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净化网络和媒体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