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化“堵”为“疏”方能趋利避害

字体:16+-

为什么青少年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社交的依赖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在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现在孩子的生长发育相比于上一代人有明显提前,据北京市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女孩**开始发育的平均年龄为9.5岁,性早熟检出率为1%左右,男孩子的发育也呈提前趋势。据统计,中国学生的青春期已经由过去的12岁左右提前至10岁左右。

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确定自我认同:我是谁,我在群体中的地位,我做的事情有什么结果,别人对我的评价等。而如果孩子在现实中身边的人群寻求不到这种认同,他们很自然就会倾向网络社交,而对于这些“网络原住民”来说,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无处不在的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雷雳毫不客气地指出:孩子会成为微信控,其实首要责任在家长。他说:“现在家长都很忙,没有时间耐心和孩子认真沟通,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做法,长期忽视孩子说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和父母交流的愿望了,就会转向其他渠道,通常会在同学、社区伙伴中寻找心理认同者,如果仍然得不到满足,就会依赖网络社交。因为在网上,通过微信、微博、QQ可以随机认识很多人,如果谈不来,可以马上换人,直到找到认可他的人,交往的机会非常多,这是非常诱人的,在网络交往中更容易找到亲密感和归属感,难免上瘾。”

雷雳教授指出,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一项原则是“不扰常规”,即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控制时间很重要,中学生一般控制在每周10个小时以内,小学生则更短一些。”

对于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社交的问题,我的观点是首先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孩子单一乏味的生活。许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而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或心生厌倦,缺乏其他活动的精神支持,就容易在网络上寻找依靠。

所以,父母应该关注和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培养,让孩子选择更多能带给他们成就感的事情。而在周末或假期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和旅行,既丰富了生活,又培养了感情。

其次,父母应该给予青春期孩子更多的关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来满足青春期孩子对情感的需要。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闭塞自己的内心,勾画独立的空间来满足自己对独立感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有人能走进他们的内心,理解和倾听他们的诸多烦恼。而这时父母们要学会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让他感觉到自己不是那么孤单,这样他们就会降低对网络社交的依赖。

我们再来看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为什么会受到孩子的喜爱?

首先,网络游戏继承了传统游戏“好玩”的精华和要义,又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网络游戏受到孩子的喜爱,这是完全正常的。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玩适宜的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会有益于心智发展与快乐体验。同时,也必须指出,媒介包括电子游戏对人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说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那么,电子游戏最能伤害的是什么人呢,就是在生活中失败的人。对儿童来说这个失败包括两大指标:

第一,学业失败。学习怎么也学不好,怎么也跟不上,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总受老师和父母训斥。正如前面我说过的那样,厌学是万恶之源,爱学是万善之源。

第二,没有朋友。青少年特别容易在交往方面受到挫折,因为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在交往中伤害别人,因此他经常会交不到朋友。慢慢你就发觉有些孩子会出现一种孤独倾向,不愿意和小朋友们玩,这些孩子变得很孤独,很孤僻。这样的孩子也容易陷入游戏或网络中不能自拔。

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让孩子在生活当中成为一个成功的孩子,幸福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具有抵御不良电子游戏**的能力,他们玩游戏时只是一种放松,不会过度。

其实学习在某些方面与游戏类似,学习也是有目标、有规则的,通过学习自己努力可以达到某种水平,并取得相应的分数。但为什么孩子讨厌学习却喜欢游戏?除了学习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在游戏中的那种成就感。

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孩子喜欢玩的游戏都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孩子在游戏中每一次取得成功都会得到奖励,这些游戏向来不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孩子的每个成就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OK,太棒啦!”每次失败都会被积极暗示:“加油!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成功了!”

反观我们的父母,孩子取得了成绩被警告不要沾沾自喜,考试失败了更是被骂得一无是处。这不就是在逼迫孩子从游戏中寻找成就感吗?

父母们要借鉴游戏特点的启发:一方面,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及时表扬和奖励;另一方面,在孩子暂时失败时也要给予鼓励和信心。而且即使孩子成绩难以出色,也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除了学习成绩之外的长处。一个有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孩子才能抗拒网络游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