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教育的变革发展进程中,教育理论研究要积极回应实践的需要,在关注和研究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其科学的指导。而教育实践同样需要一定的理论意识和理论自觉,将自身由经验水平提升至理论、科学的水平。师范生顶岗实习作为一项教师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实施一定阶段之后,需要及时对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在理论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因此,本研究从顶岗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影响的角度展开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指导策略。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职业认同作为分析顶岗实习对师范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因为教育实习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而职业认同对于师范生的职业选择以及未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核心的影响作用。国外一些研究已经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教育界的研究已经证明实地经验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如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判断(即教学机智)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来获得。[1]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掌握教学技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积累教学经验的主要实践活动方式之一,理应得到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视。Samuel M.和Stephens D.通过对两个南非新手教师的个案研究,从实践角度描述了新手教师在变化的教育环境中的专业认同的形成过程。他们认为,在一个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和认同受到许多挑战和影响,新手教师的实习经历会影响其专业认同的形成。[2]Gaziel H.H.的研究验证了教师的专业认同与他们的工作压力水平、离开工作场所的意愿和离开职业的意图之间有负相关的假设。[3]职业认同在师范生的职业价值体系中具有核心意义。具有强烈而坚定的认同感,能够使师范生更为积极有效地面对职业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进而更多体验职业成就和职业幸福。因此,探讨顶岗实习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是确认此项教师教育改革模式有效性的重要切入点。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顶岗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研究,能够进一步确认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性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价值,同时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职业认同概念内涵是在运用归纳逻辑的基础上得到的。通过实地调查、个体访谈和集体访谈、对顶岗日志和基地博客的内容分析等,发现顶岗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三个维度上,即教师职业认同、职业自我认同以及学科专业认同。具体而言,在学生的日志中不断出现对教师职业的反思,如“当老师太累了”“当老师其实挺幸福的”“教师意味着责任”等;对学科专业的反思,如“我觉得教化学还是很有意思的”“我本来学的是生物,让我教历史,真是太大的挑战了”;对职业自我的反思,如“我适合当老师吗?”“我要努力让自己成为称职的老师”“我太受打击了,我担心自己会误人子弟。”正是基于这样的内容分析和归纳,我们梳理出职业认同的三个维度,即职业认同、职业自我认同和学科专业认同,并且作为问卷设计的基本依据,并用自编问卷进行了调查。职业认同主要关注师范生对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职业自我认同主要指向师范生对作为教师的自我的认知和体验;学科专业认同主要指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体验。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广义的职业认同。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是本研究使用的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最近一期顶岗返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10个专业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6份,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对访谈法的使用,本研究综合使用了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个别访谈8人,集体访谈两次,共14人。内容分析法主要分析了近百篇顶岗学生撰写的基地博客和6本顶岗日志。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顶岗实习使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得到显著增强,但存在职业认同与职业选择的现实矛盾
参加顶岗实习使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从书本走向现实,从想象走向实践,一种全面的职业现实感的获得成为实习生的最大收获。一位实习生在访谈中谈道:“实习前对于当老师意味着什么,其实自己心里是很模糊的。原来听说的当老师很累,或者学生很难管,或者当老师很幸福等都是一种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东西。通过实习真正体验了当老师的累,所以才理解了自己原来的老师。有时候,学生送自己一个小小的礼物就感觉很幸福、很感动。这些体验不经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在经历半年的实习之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得到显著增强,不论是从访谈、顶岗日志的分析,还是调查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结论。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实习中,能够影响或改变学生让我感觉教师职业很有价值”这一题目,总计91.7%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在对另一道题目“学生的认可让我感觉当老师很幸福”的回答中,43.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符合”,46.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两项合计90.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实习建立了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认同,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职业。而这种价值感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学生的影响和改变。很多学生在谈到他们的顶岗体验时,都会谈及他们对一个或几个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学生因为他们的教育而发生的改变。
然而,在调查研究中也发现,价值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积极体验仅仅停留在思想和感性层面,在面对现实的职业选择时,一些学生会出现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虽然在顶岗实习中,大多数学生获得了对教师职业的积极体验,但是在触及现实选择的时候,他们却发生了动摇和改变。在问卷调查中,当回答“通过实习,我更加坚定了当老师的职业选择”时,只有48.1%的学生,也就是不足一半人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36.6%的学生处于犹豫状态,选择“说不准”。这一结果与前面对教师职业价值的高度认同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师范生在经历顶岗实习之后出现的这种职业认同和职业现实选择的矛盾暴露出了重要的教育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反映了教育的城乡差距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很多学生提出,他们觉得教师职业很好,但是当农村老师太累、太清贫、太艰苦。很多学生会因此选择考研或者竞聘城市学校的教师,而这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无疑会带来深刻的隐忧。这同时反映出对实习生进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让他们进一步澄清人生和职业选择的衡量标准,帮助其解决职业认同中的矛盾和危机。
(二)顶岗实习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学科专业认同,但不同学科存在具体差异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所任教的课程,这是他们建立专业认同感的核心内容。通过实习,大多数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更加喜欢自己的专业,专业认同感显著增强。问卷调查中,在回答“通过实习,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时,有合计68.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有合计62.2%的学生在回答“通过实习,我更加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了”时,选择了“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由此可见,顶岗实习提升了学生对学科专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形成了整体上的较为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对具体学科专业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调查显示,实习学校在对不同学科的重视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在对“实习学校很重视我所教的科目”这一题目的回答中,不同学科中回答“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两选项之和的结果见表4-1。
表4-1 实习生对不同学科的重视程度
由表4-1可以发现,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不同科目在考试中的地位以及不同科目的自身特点等使不同学科在实习学校的受教育程度差别巨大。而这种客观因素必然会反映到主观层面上来,在回答“通过实习,我更加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了”时,选择“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比例中,英语专业仍然排第一,而教育和思想政治仍然是比例最低的两个专业。也就是说,学生对学科专业的主观认同与客观因素之间是内在相关的。主科与副科之间、文科与理科之间、考试科目与非考试科目之间的不平等却是一种普遍现象。弱势学科专业的学生所感受到的学科歧视对于他们的学科认同感的建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在实习中“教非所学”所产生的对学科专业的消极影响。比如,在所有专业中,教育学专业是学科认同感最低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学专业学生没有与自己专业相对应的课程,这样在实习中他们所教的学科都需要他们重新学习,短期内的突击备课,很难达到知识运用上的游刃有余,这必然会影响他们教学成就感的获得,从而让他们质疑自己的学科价值。此外,由于农村师资缺乏,一些学生需要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兼任其他课程,这无疑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认同感。总之,需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在实习中所形成的不同的专业认同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要关注一些弱势学科,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体验更为积极,专业认同感的构建更为坚实。
(三)顶岗实习使师范生对职业自我的认知更为清晰,但面临不同程度的角色冲突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博客日志、顶岗日志、个人实习总结等方式不断对自我进行反思。顶岗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痛苦都成为触动他们反思的元素。在反思的过程中,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更为清晰,尤其是作为实习老师的自我。在他们的顶岗日志中,出现反思最多的就是“我适合当老师吗?”“我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吗?”“我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围绕这些主题,他们会认真反思自己在备课、讲课、管理学生、处理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做得是否妥当,他们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会鼓励自己不断完善。逐渐清晰专业自我认知,使他们明确了自我完善和专业成长的方向。一位实习生在基地博客中对自己的一次教学做了这样的反思。
“今天上课,我的状态不好,原因是备课不充分。以前上课不怎么看备课本,但是今天上课却看了好几回。严重警告自己,以后绝不可以这样了!要珍惜每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机会,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这样才对得起我的学生,因为是他们给我机会站在这三尺讲台上。”
在这样的反思中,学生们会发现作为教师的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发现作为教师的自己在教学行为习惯中的问题,发现自己在专业素质上提升的空间。
但在建立对职业自我的认同的过程中,实习生们面临很多角色冲突和认同危机。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习生角色和正式教师角色,二是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角色和朋友角色。例如,在访谈过程中,一些同学会谈及自己遇到的课堂管理问题,而实习生之所以在学生管理中面临挑战,就是因为自己是实习生而不是正式老师,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受到影响,因而无法有效地管理学生,调控课堂。
此外,在处理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过程中,因为自己的现实身份还是学生,所以很多实习生把中学生当朋友,模糊了教师角色与朋友角色的界限,一方面影响了教师权威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当对学生的情感形成不利影响。在访谈过程中,一些实习生谈及没有很好地处理师生关系,“跟学生走得太近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实习生的突然离开会使那些关系亲密的学生的感情或情绪出现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在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在实习中,我经常为是否跟学生保持适当距离而矛盾”时,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这说明如何很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在教师角色和朋友角色之间取得平衡是很多实习生感到困惑的问题。
对于这些自我角色冲突,需要对实习生给予更多的教育干预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为成熟、理性地面对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基于职业认同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
基于对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职业认同问题,我们认为需要更为完整充分的教育干预,以帮助其建立更为稳定坚实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使顶岗实习的教育价值得到更为完整、充分的实现。
(一)建立基于现实的职业理想教育,促进师范生理性的职业认同和选择
顶岗学生在职业认同与职业选择上的矛盾,在本质上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也可以说是精神和物质的矛盾。顶岗实习让他们体验到教师职业在精神上的丰裕,学生的改变、学生的喜爱、学生们淳朴炽热的情感,都让他们感觉到身为老师的幸福,进而喜欢这一职业。可是面对现实中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农村与城市等的差距,他们就会向现实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理想的维度。然而,正确的职业选择应该是理想和现实的综合思考,一方面需要面对现实,另一方面需要关照理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功利性的考虑,宁可放弃专业,也要留在城市,人生价值的实现完全被物质环境和金钱收入所取代。因此,面对学生在顶岗之后的职业选择矛盾,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他们意识到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整个人生的重要,让他们意识到人不能仅靠物质而生活,需要精神追求的引领。在改变学生职业选择观念的同时,还需要呼吁整个社会关注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关注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解决城乡差异,让学生的职业选择更具现实的支撑。
(二)形成基于专业的差异性指导,提升各个专业学生的学科专业认同
本研究发现,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别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客观环境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是学科自身的特点。因此,为全面提升各个专业学生的学科专业认同感,就要从改善客观环境、针对弱势学科进行重点指导入手。改善客观环境意味着改变应试教育下的学科歧视,客观认识每一学科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价值,尤其要重视文科对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一些学校将素质教育观念落实较好,非常重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重视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些学科专业学生的认同感。这启示我们,只要改革和行动,现实就会发生改变,重要的是意识到问题并且行动起来。
对于一些弱势学科,尤其是像教育学这样没有专门课程设置的专业,尤其要给予重点指导,否则实习体验会削弱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任教的都是历史、地理、政治等副科,他们会因为没有专业背景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学科自卑。但是,在访谈中发现,教育学专业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学科优势,如果能够在顶岗实习中充分发挥出来,就会有效提升他们的学科专业认同。一些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谈到,因为他们在专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训练,所以,他们在听课、评课、说课、处理师生关系等活动中会比其他专业的同学有优势。在实习小组中,他们往往会成为指导其他专业同学的“小老师”。因此,如果能在实习小组中充分发挥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学科优势,指导同学的备课、教学等活动,将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价值,进而建立自我专业认同感。
(三)培养基于反思的自我认知能力,推进师范生职业自我的成长和成熟
自我反思是师范生自我成长的重要内在途径和方式。对于师范生在建立职业自我认同中遇到的角色冲突问题,可以培养其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明确其角色认知,从而推进其专业自我的成长和成熟。在实际的教育指导过程中,可以通过岗前培训以及优秀实习生的经验介绍,使他们对实习生角色与正式教师角色的现实差别进行反思。此外,可以通过传授有效途径使其善于建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内在权威,而不是外在的制度性权威,使其能够顺利获得学生的尊重和教学的成功。对于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观念与专业行为上的矛盾,可以通过专业价值反思来帮助其澄清专业行为选择的内在标准和依据。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思考教育观念和教育现实缺失存在差异,教育观念具有理想色彩,而现实存在的并非合理的,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并非只能通过迎合现实来解决,作为拥有专业素养的师范生,有责任去探讨和研究更为合理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向现实妥协。总之,需要充分培养和激发师范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形成其独立自主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行为选择能力,一种内在的强大的专业自主意识的形成对于其专业成长而言,具有支柱性的作用。内在自我的成熟和强大是他们面对未来复杂的职业生活的坚实基础。
因此,对于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指导策略不是一种暂时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应是一种基于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持久性专业能力的形成策略。而这样的目标达成最有可能通过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主体性的形成来实现。因此,指导师范生进行包括教学日志、同伴分享等各种途径和方式的自我反思,可以使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更为理性和成熟,进而获得专业生涯中的积极成长。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顶岗实习也不例外。只要我们能够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这一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就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顶岗实习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举措,在教师教育改革中成为有益而成功的模式。
[1] 黄雪娜.专业发展学校与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 Samuel M,Stephens D.Critical dialogues with self: Developing teacher identities and roles-a case study of South Africa[J].Intemational Joum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33(5):475-491.
[3] Gaziel H H.Sabbatical leave,Job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among teacher[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995,14(4):33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