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质教材到电子教材:教材数字化变革研究

二、教育资源与教育均衡

字体:16+-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6]他还强调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渐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7]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并针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新任务。

教育作为一项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公益事业,离不开经济基础作支撑,经济的不均衡自然就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教育面貌,学校的硬件建设得到快速提升,教师的待遇也稳步提高。然而,优质师资不足和教学资源匮乏的难题却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我国近年来采取很多措施促进教师流动,鼓励优秀教师到这些薄弱地方支援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比而言,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可能是更有效的途径。

资源对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我国很多地区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况,需要国家进行援助和扶贫,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但首要原因往往在于自然资源不足。同时,历史上“城乡二元化结构”体制,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当北京、上海等城市一些学校的学生对3D打印、虚拟现实设备都见怪不怪时,很多农村中小学的课堂上学生面对的却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正是我国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给的天壤之别,造成了当前教育不公平的严峻局面。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中这样表述: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建设在省域内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欠发达地区、边远城区建设水平低,中心城区建设水平高;重点学校建设水平高,资源丰富,而普通学校,农村学校设备缺乏,资源匮乏,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8]

相比传统教育资源,数字化资源传播效率更高、辐射面更广,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等手段,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在瞬间就能传送到数千里之外的西部不发达地区,被当地师生所享用。教育资源的补强一方面可弥补教师水平的不足,改变教师几乎是学生唯一依赖的学习资源的不利局面,让学生学习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教学相长”也督促教师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使教学质量能得以提升,这是直接的影响作用。另外,也有利于教师从教育资源中学习,既丰富学科知识,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又能借鉴其他名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水平,可持续地改善不均衡状况,这是间接的影响作用。再有,资源的丰富还有助于扩大教育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很多地区受资源制约而影响到最基本的“有学上”的问题。

案例:“门外汉”也能教英语课

作为教学点上唯一的任课教师,57岁的刘兆明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桃花沟教学点工作的头20年,都没有这3年学到的技能多。从开关机到软件应用,从资源使用到熟练调试安装各种设备,最让刘兆明自豪的是,他这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也能教英语课了。

刘兆明的“法宝”是2012年年底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提供的设备和课程资源,这让桃花沟教学点一夕之间告别了“一间屋子一块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环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