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电子教材尚在探索,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普及的阶段。出于研究人员各自的理解和倾向,提出了很多与之相近的概念术语,包括电子教科书、电子课本、数字教材、电子书包等。这些概念的本质大体相同,只是在内涵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
(一)电子教材与数字教材
相关研究中,与电子教材相提并论最多的概念当数数字教材。
数字化和电子化两个概念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一些区别。数字化是指用计算机技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处理过程,是使信息得以网络化、虚拟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全面应用。更强调信息资源的加工方法和过程,即侧重于数字化技术的使用。电子化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网络还没有出现之时,电子化仅是指用户通过计算机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不涉及传播问题。而在当前网络时代所说的电子化,是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一种全新使用和传播方式,是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信息为对象和内容,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使用和传播,强调的不仅是信息内容载体的数字化、计算机化,更重要的是使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来对信息进行有序管理和共享使用。[67]
概括而言,数字化侧重数字技术,电子化更侧重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用途。但在教材的研究范畴中,两者指向性基本相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更高”阶段,更突出信息的交互。需要强调的是,理想意义上的电子教材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教材内容进行数字化,即从纸面“搬”到屏幕,而应充分发挥电脑产品在播放各种媒体、网络互动、信息检索等方面的优势,因此教材除了内容更丰富之外,还应是多媒体形式。总体而言,应有可阅读、易检索、容量大、重量轻、可记录、不伤眼、能互动、性价比高等优点。
(二)电子书包、电子课本
电子书包概念兴起于2000年前后,当时国内外的“电子书包”主要表现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三类物理形态,用以整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读物、多媒体素材、课件、作业、试卷等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68]通俗来说,就是试图把传统书包中包含教材在内的各种学习用品进行数字化。
近年来我国电子书包研究趋于系统和规范。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体是研究的主力军,主要从内容、终端、学具、平台及服务和综合示范应用等层面协调推进应用。该团队研究以“电子课本”“电子书包”为关键词,认为电子课本不仅应具备教学性和阅读性,还应凸显关联性、开放性、富媒体性、交互性。电子书包则是构建一种由学习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三者结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该团队着力于开发能够提供连接数字化阅读与数字化学习的电子课本,构建了微资源体、内容聚合体和行为控制层为结构的电子课本信息。[69]
祝智庭教授在论述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时提出,电子书包应将其内涵真谛从以往关注“实”转换到关注“虚”的应用服务层面,突出电子书包教育教学的系统功能架构模型,致力于跨越电子书到电子课本的数字鸿沟,实现内容互操作,从而使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应用,促进数字化学习,实现电子书包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减负。从这一视角而言,电子书包就好比学生的个人学习环境,从促进面向信息时代的新的学生能力发展(如自主学习能力、批判反思能力、知识建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国际理解能力与社会责任心)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除了要能支持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连接,还要能提供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因此,个性化、移动性、按需服务将成为新一阶段电子书包发展的关键特性。[70]
王俊宏对电子书包和电子教材的关系提出这样的观点:教育教学数字内容是电子书包的核心,它是集教科书、参考书、作业本、词典和多媒体等诸多学习内容为一体的整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子教材。[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