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质教材到电子教材:教材数字化变革研究

三、阅读方式比较

字体:16+-

教材的首要功能是用于阅读。阅读的定义更多,《心理学大词典》这样解释:“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的作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促进发展,陶冶心情;范例启发,锤炼语言。”[2]从本质上说,纸质阅读就是把印刷的符号标志与学习者已经掌握和理解的口头语言联系起来。

虽然电子教材的功能除了通过数字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外还有很多,但阅读仍是核心功能,需要对两种阅读方式进行比较。

(一)纸质阅读

纸质阅读是读者用眼睛从纸面的文字、图表等抽象符号和形象的图示获得信息,然后通过大脑加工,将其转化成相应的内容,再将内容与自己的原有知识相结合,运用理解能力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阅读过程是文字信息的输入、检测、存储、加工、输出和反馈等信息的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阅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各种心理因素参与。[3]

纸质阅读的突出优点在于,在阅读时更可以随意调整身体保持放松的姿态,同时纸质材料在光线漫反射作用下,更能够提高阅读的舒适度,不易形成视觉疲劳。虽然模仿纸质书籍的电纸书产品已经投入使用,但与真正的纸质读物相比仍还存在差距。[4]

(二)数字阅读

近年来,以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手持阅读器为代表的数字阅读方式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2009年8月20日,国内七大文学网站联合倡议将每年8月20日设立为“数字阅读日”,标志着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重要阅读方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公布的《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人数字阅读的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越来越多的民众已尝试并接受“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是指基于电子媒介的阅读,主要表现为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和阅读载体的数字化。数字阅读在保持纸质阅读内涵的同时,有更广的范畴,也对读者有更高的要求。面对数字信息,在阅读时所运用到的感官除了眼睛之外,还要调动手、耳来共同获取静态、动态、无声、有声的信息,信息容量相比纸质教材会更大。然后需要大脑快速加工处理这些立体化的信息,将各种不同的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炼、相互关联,加以理解形成新的知识。

由于信息量大,数字阅读需要阅读者投入更高的专注度,并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过滤掉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在与主题有关的信息。例如,视频中的景象既有背景又有前景,前景又分为近景、中景、远景等,景物中可能有很多人,但与主题内容有关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位,如果阅读者不能对这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区分和取舍,将视线聚焦到“主人公”身上,将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

有研究人员认为,对着屏幕进行阅读易导致对内容的理解不足,因为屏幕阅读相对于在纸上面阅读更加耗费精神和体力。除了强调屏幕阅读耗用更多注意力以外,一些新兴的研究还指出人们并不总是会在屏幕阅读上投入相当的精力,许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在计算机或平板电脑上阅读的重要程度不如看纸质书高。圣何塞州立大学的Ziming Liu于2005年曾对113人进行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进行屏幕阅读的人会走很多捷径,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浏览、扫描和搜寻关键字上面,相比之下,阅读纸质书的人更有可能是把文档通读一遍,而且是只有一遍。[5]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针对完全相同的文本,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效果上的差异。有些差异是由于阅读者对数字阅读的适应不足,或通常将数字阅读用于娱乐休闲或非正式学习的习惯造成,对此不应草率下结论或对数字阅读心怀戒备。

相较于纸质阅读,数字阅读的环境开放性、过程互动性、使用便捷性、内容丰富性和成本的低廉性等特点[6],使得其拥趸日益增加,很多不喜书本的人也加入阅读者行列之中,其影响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