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习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中教与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

字体:16+-

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并把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概括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其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又被具体化为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至此,我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国家政策层面确立起来。

拓展阅读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与这六个方面对应的评价要素及关键表现如表6-2所示。

表6-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续表

续表

综合素质评价本质上就是个性发展评价,包括以下内涵。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是每个学生的个性整体

“综合素质”不是各类素质的“组合”和“组装”,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发现不同素质间的内在联系,使之融合起来,变成个性整体。首先,要基于整体思维评价每一个学生。可以在理论上分析学生的素质,但却无法在实践上分解和还原。如果基于某种普遍的外部标准,无论是参照“常模”,还是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评价学生的某种素质而不及其余,这本身就是使学生的个性片段化并使之扭曲的过程。其次,要基于复杂性思维评价学生素质。只有将某种或某些素质与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整体联系起来,才可能产生教育的意义。这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基点。再次,要基于情境思维或认知评价学生个性。只有将综合素质评价植根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要基于教育思维评价学生素质。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评价者既要促使教育智慧在各种素质之间建立关系,使被肢解、破坏了的个性得到修复,又要有勇气保护学生个性,使未被肢解的个性保持原样并获得发展。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论是“欣赏性评价”

个性发展是“内在价值”。杜威曾说“内在价值是无价之宝(invaluable)”。既然是“无价之宝”,那就不能比较,只能欣赏。因此,符合个性发展要求的评价是“欣赏性评价”,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对每个学生独特个性发自内心地欣赏,实实在在地体验其价值,敏锐地感受其发展潜能和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创造情境和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彼此欣赏和体验中保护个性,在相互研讨和帮助中促进个性发展。

(三)综合素质评价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表现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特长与独特个性

每个学生不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个人经验,而且有表现自己见解和经验的独特方式。综合素质评价恰恰为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好的表现方式提供了空间。正是在个性化表现及相互欣赏、学习和交互中,学生自己的观点不断完善、个性特长日渐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表现性评价”。西方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化表现,兴起了“表现性评价运动”,创造了“表现性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