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习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中教与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教学交互的本质和作用

字体:16+-

(一)教学交互的本质

教学或者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交互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交互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学双方通过互动来促进学习,所以可以认为教学交互的本质是教学信息在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双向流动。

教学交互中的信息包括两大类:一是知识信息,就是教学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二是状态信息,就是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状况的信息,如教与学双方的言语及肢体反馈信息、学生作业情况、师生的文字交流内容等。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传统教学信息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信息量严重不对称,即从教师流向学生的信息量远大于从学生流向教师的信息量。二是信息流向复杂。在一般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流向有两个:从传者到受者,这是主要传播信息的流向;从受者到传者,这是反馈信息的流向。而在教学系统中,除了上述二者之外,还有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流动、媒体与学生间的信息流动。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活动不时地切换流向,即教学交互的发生不断调整和不断变化,因此多层次教学交互、多类型的教学交互活动和变换的信息流向成为教学交互的显著特点。教学交互的这些特点在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后表现得更加明显。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教学交互得以丰富,也获得延伸。一方面,信息量的不对称性得到改变,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如电子书包和在线学习平台等发布观点、提出疑问、交流思想等,因此由学生发出来的信息量增大,改变了传统教学仅由教师提供信息的情况,这也就是cMOOCs等开放在线课程呈现出来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交互活动形式和类型,打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也改变了学生与教师间在交互中地位不均等的情况,因此交互的流向更多样,交互活动的类型更丰富,交互的发生更自由,从而使教学交互从相对单一的互动变成了多元和多维的互动。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交互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包括人与资源、人与技术、人与环境等方面的互动。

案例:社会**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学习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创设的网络环境下, 教师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特定的组织、指导方式,应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与教师、其他学生、学习终端、资源等产生多向的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主动发现、主动思维、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

“数字校园”学习管理系统中的作业模块,不仅能够支持教师根据开始和结束时间选择性地发布作业,而且学生可以提交作业,教师可对离线作业添加成绩,学生可以在日历模块查看作业和课程成绩。对于学生的成绩与课堂表现,系统中的学习追踪功能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每个学生访问作业的次数、时间、日期、频率与IP地址的报告,如图2-12 所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阅览作业,便于知识共享、互评及对作业的修改,如图2-13所示。

图2-12 作业追踪

图2-13 作业共享,网上交互

学习者可以通过聊天室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小组形式的实时交流与互动;在问题广场创建不同主题的讨论区,如图2-14所示,对不同主题进行深度的异步交互讨论;协同创作,共同编辑完善主题学习,如图2-15 所示。

图2-14 问题广场

图2-15 进入讨论

教师和学习者可以通过查看讨论的内容平台,对学习者或同伴作业进行评价并提出反馈意见,如图2-16所示。还可以在平台查看讨论的历史记录,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提供依据,如图2-17所示。

图2-16 讨论查看

图2-17 历史讨论记录

案例来源:齐华、张豪锋,《网络环境下多向互动学习的行动研究》,载《中国电化教育》,2006(8)。

(二)教学交互的作用

在不同形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交互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目的却都是一样的,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环境的作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投入程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交互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其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通过交互活动维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的活跃状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2)通过交互活动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投入教学全过程和多种活动,拓展学习发生的课堂时空,将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外和校外。

(3)通过交互,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从而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

(4)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等交互,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下一步学习做出必要的调整。

(5)通过交互,学生可以主动与教师、同学和学习内容进行互动,加深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创造了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学习风格的需要,从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