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习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中教与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知识建构理论的原则

字体:16+-

知识建构理论以观点为中心,不强调以任务和活动为中心;坚持以12条知识建构原则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反对“基于过程”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是建立在对这12条原则融会贯通基础上的创造性活动。这12条原则之间是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关于观点

原则1: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

学生以理解现实世界中他们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为建构知识的出发点,通过不断提出自己真实的观点、理解他人观点、批判已有观点、抛弃错误观点和综合建立新观点,建构和发展社区公共知识。观点在此被当作有生命的东西,像艺术品一样被反复打磨、批判和组合,从而不断改进完善。对信息技术支持的知识建构而言,观点的形成也应从真实问题开始,需要通过交互和对话不断提出观点,理解他人观点,再思考自己的观点,不断修正和发展观点。

原则2:多样化的观点

如同生物多样性对成功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一样,观点多样化对知识建构必不可少。观点多样化为观点演化到新的、更精练的形式创造了丰富的环境。对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而言,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科背景、生活经历及实践经验,因此观点各不同,在线状态下他们更能各抒己见。

原则3:持续改进的观点

与以传授“正确”知识为目标的课堂不同,在知识建构中,学生认识问题时产生的误解不再被认为是错误且必须被纠正的,而是被看作可以提高、可以在社区中分享和讨论的。开放的气氛使学习者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自由地表达不成熟的观点,提出或接受批评。在知识建构中,无论学习者的想法如何,都被视为可以改进的,学习者需要持续提高观点的质量、条理性和效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者享有比课堂教学更开放、内心更安全的交互对话环境,因此更可能大胆地说出真实的观点和想法,且不同观点的呈现可以同步实现和随时迸发,这对观点的改进有益。

原则4:观点的概括和升华

创造性的知识建构需要发展出统筹性的观点和原则,这要求学生学会从多样、复杂和杂乱的观点中概括出更高层次的观点。通过对观点的概括和升华,知识建构者能超越琐碎、简单观点的探讨,使知识建构达到更高的层次。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一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在观点概括和升华中仍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以上有关“观点”的四条原则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在线学习中学习者的每一个观点,不论正确与否都可公开在学习平台发表,且被看作是有价值的。同时,这些观点会被记录下来,由师生一起讨论,并通过学习者提供的信息、经验和实践等不断验证和提高。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习者能建立观点间的联系,综合得出更全面的解释。

案例:可视化窗口——为什么树叶会变色

关于观点的四条原则之间是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例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是多伦多某所长期进行知识建构的小学里每届一年级学生都会探讨的问题。由于这一现象是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学生就能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的每一个观点,无论正确与否都被看作是有价值的。学生的观点会被记录下来,在班级内不断进行讨论,并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观察和实验不断验证和提高。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并综合起来得出更全面的解释。

知识论坛支持多样化观点的发展,它提供的可视化窗口可同时呈现大量观点,还可通过增建、引用等方式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促进观点间的交互,如图2-36所示。知识论坛为了支持这一过程专门开发了“升华”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收集相互关联的观点,放入一个升华短文中加以概括,提出更复杂的观点。

图2-36 可视化窗口

案例来源:晨泊冻,《知识建构理论的核心——12项基本原则》,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81fbe0100qn5l.html。

(二)关于社区

原则5:学生是积极的认知者

与传统课堂依赖教师建立活动框架不同,知识建构中学习者需要自己为问题设定目标、制订长期计划、处理动机并进行评估。积极的学习者在提出想法的同时,也会与他人磋商观点,处理观点间可能的冲突,建立观点间的联系,持续发展自己的观点。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平台和资源可帮助学生表述观点并建立不同观点间的联系,让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得以发生,促进观点发展。

原则6:社区知识与协同认知责任

与以学习者个人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不同,知识建构以社区知识的发展为目标,因此学生对社区知识建构目标的贡献同样可以获得表扬与奖励。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分担推进社区知识的任务,提出对他人有价值的观点。信息化学习环境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协作空间,学习者间的关系通过阅读、评述、质疑、引用观点等活动建立起来,这些行为是协同认知责任的体现。

原则7:“民主化”的知识

所有社区成员都是社区知识的合法贡献者,所有人都以推进社区知识为荣。成员或组织间观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会导致知识和创新鸿沟的出现;相反,所有成员都享有知识创新的权利。教师应保证每个学习者的观点都得到理解和重视,从而让每个学习者都参与知识建构,这是民主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学习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和设定的各种功能对所有社区中的学习成员开放。学习者可以自由获取社区知识,还可利用参与和贡献的数据分析和评价工具,让师生了解每个个体参与的情况并及时反馈,鼓励学习者参与知识创新,使民主化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原则8:对等的知识发展

知识杂乱地分布在社区内部及社区之间。传统的知识教学方式把学习者看作知识贫瘠的一方,认为教学任务就是把知识从知识丰富的教师一方传递给学习者。最理想的知识建构应是两个群体通过共同参与都能获得知识。信息化教学中,师生共同形成观点和知识,使知识对等发展成为可能。

原则9:无处不在的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不局限于特定场合或科目,而应遍及学校内外所有生活。因此,知识建构应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而非纯粹的科学世界。知识建构是社区活动的核心,不仅仅是附庸。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有更多机会发展关于经验、经历和实践活动的观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成为可能,也更频繁。

案例:为什么树会落叶

秋天到了,幼儿园大班的老师提醒学生们观察树叶。在几周的学生自主观察之后,他们意识到了包括温度变化、下雨、刮风等可能引起落叶的因素。在这个专题的第一次讨论中,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发言谈自己的观点,并把所有观点记录了下来,这体现了民主化的知识原则。然后学生通过在老师引导下的讨论共同决定把“为什么树会落叶”作为他们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体现了他们作为主动的认知者的特征,如图2-37所示。

图2-37 提出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里,学生们去公园里观察树叶,拍照并记录。有的学生还主动把收集的树叶进行分类,标上名称和类别,并带回教室和同学分享。老师表扬了这一行为,并告诉学生这样的认知努力对于整个班级更好地了解树叶方面的知识是有贡献的,这样,学生便逐渐培养起了协同的认知责任。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把问题带回家里和父母讨论,在旅行中也不忘观察和收集树叶并带回班级中讨论,这体现了无处不在的知识建构原则。最后,在参与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后,老师汇报说她在“树叶为什么会变成不同颜色”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也有所提高,体现了对等的知识发展原则。

知识论坛对所有社区成员都开放,学生可以自由获取社区知识。同时它还提供了用于评价学生参与和贡献的分析工具,为师生提供实时反馈,鼓励学生参与到共同的知识创新中。

知识论坛是一个开放的协作空间,是社区知识的容器和发展平台。知识论坛中的社区成员关系通过阅读、增建、引用观点等行为建立起来,这些行为也是协同认知责任的体现。

案例来源:晨泊冻,《知识建构理论的核心——12项基本原则》,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81fbe0100qn5l.html。

(三)关于手段

原则10:知识建构对话

教学对话是知识建构的基本途径。知识建构的对话不仅分享知识,还可以提炼和完善知识。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多种形式的成员或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包括语音对话、文本聊天和视频对话等。

原则11:权威资料的建构性使用

虽然知识建构以学生的观点为中心,但不否认权威资料的作用。它认为要认识一个领域需要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前沿和现状,这就需要权威资料的帮助,但在使用权威资料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批判的立场,建构性地使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通过链接、贴图、转发内容等可以便捷地引入权威资料,学习者建构性使用权威资料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增加。

原则12:嵌入活动的形成性评价

知识建构把评价看作知识发展的一部分,评价被融入日常学习中,用于发现正在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的问题。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常伴随形成性评价,且很多评价在学习平台中完成,可及时提供评价结果,便于教师和学习者及时了解知识建构的历程和发展情况。

案例:扩展延伸——树叶变色的因素

关于手段的三条原则可以理解为保证知识建构的教学对话、学会建构所需使用的资源,并要运用好形成性评价促进知识建构的进程。

例如,在进行有关树叶变色的知识建构对话中,学生开始讨论一些高级的观点,引入一些如氧气、叶绿素等他们通过讨论难以理解的概念,这时就需要适时引入权威资料,帮助他们继续发展自己的观点。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对话中来,老师可以借助形成性评价工具分析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班级内的社会网络形成情况,发现遇到困难的学生。

案例来源:晨泊冻,《知识建构理论的核心——12项基本原则》,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81fbe0100qn5l.html。